|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漫画/徐骏 |
|

|
|
□周婷玉
近日公布的2014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中,“公立医院改革”5年来首次位列各项任务之首。其中明确: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6月16日新华社) 人们不禁要问:公立医院规模大不好吗?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会不会加剧老百姓“看病难”? 深化医改的目标是为群众提供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公立医院的无序扩张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大医院“一号难求”并未因规模扩张而缓解,医疗费用却在上升。根子在于其不真姓“公”,要靠规模来创收。 专家表示,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并非因为公立医院不够大、不够多,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这样一方面导致病人向大医院集中;另一方面民营医院难构成威胁,公立医院缺少控费、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 真正姓“公”的医院应该是政府必须兜底的、社会资本办不了和不愿办的医院,如基层医院、传染病医院等。除此之外,政府只要定规矩即可,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公立医院“控规模”后,应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强化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这才能留住患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