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治理各种交通陋习的过程中,因为迷信“运动式治理”,无法保证措施的合理性和连续性,“招”虽越来越狠,效果却越来越差。此番“伸缩门”的横空出世,干脆让治理本身成了治理的对象。要知道,解决路上的事,尤其“堵”不得,马路上安一扇门,远不如在行人心里立一面守规则的“墙”。 近日,很多北京市民发现,二环区域内的长安街各个路口非机动车道内都安装了伸缩门,用于阻止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有媒体记者探访发现,在装有伸缩门的路口,大多数行人看见伸缩门挡着,会选择停下来。但仍有少数人不自觉,强行从旁边绕过去闯红灯。 (本报今日A14版) 为了治理令人头疼的“中国式过马路”,各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者们苦心摸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眼看贵阳市斑马线上那条“黄金绳”惹出的争议还未平息,这厢北京又推出了它的“升级版”——伸缩门,动静搞得越来越大,也愈发吸引公众眼球。 遗憾的是,它们的作用似乎也仅限于此,至于苦苦追求的“治违”初衷,多半会不了了之。就拿这次来说,即便有“威风”的伸缩门镇守,还是会有人从旁侧的空当灵活地“破”门而出,红灯照闯不误。望着那“潇潇洒洒”的一骑绝尘,除了苦笑,还剩下啥呢? 老实说,单从硬件投入看,北京交管部门这次真是下足了本钱。咱不妨算一笔账:一扇扇“高大上”的伸缩门已是价格不菲,再加上安装及后期维护的费用,交通协管员看护和操作的人力成本,那就更是海了去了。但由于先天存在漏洞和缺陷,这扇门已经注定会因“关不严”而成为摆设,交管部门随即再一次在治理闯红灯面前败下阵来,并且输了个“血本无归”。这样的结果,又能怪谁呢? 先来申明一个常识——路是让人走的。对这个起码的道理,想必交通管理者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为了让这条路能走得有序一些、顺畅一些、安全一些,根除闯红灯这颗“毒瘤”,各方管理者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辛苦,但因为沉溺于“一锤子买卖”的治理思维,使得“招”虽然越来越狠,效果却越来越差。接下来,越差就越狠。 走到现在,竟然干脆在大马路上装上了门,人为制造拥堵,连“走道儿”这个交通的根本也不管不顾了。当治理措施本身就成了治理的对象,这一番瞎折腾,是在玩吗?玩得起吗? 当人们习惯于为某种不文明现象冠以“中国式XX”名号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对现象背后管理不力的不满甚至控诉。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摘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首先要对已成“顽疾”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客观、全面的剖析和了解;其次,在之后的解决过程中,要拿出“水滴石穿”的耐心和诚意,切忌“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类似伸缩门上道儿这种“不上道儿”的歪点子,就别再出来测试公众的笑点了。 在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这些事上,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可讲,它与国民素质、交通道德有关,也与“红灯时间过长”等交通硬件设置不合理有关,也受到诸如处罚不严、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每个人都尊重规则,行人“红灯停、绿灯行”,司机驾驶严格遵守交规,解决“乱闯红灯”本就没那么复杂。 记住根本的一条,解决路上的事,尤其“堵”不得,在行人面前装一扇挡路的门,远不如在其心里立一面守规则的“墙”。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