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一盏红绿灯,硬是纠缠了五年还没有结果,地方政府嘴里喊着“没钱”,恰恰是因其眼中只看到了钱,忘了服务社会、服务市民这个“本”。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更能真实地衡量一个城市的成熟度和民生温度。为此,有必要在现有考核制度基础上,引入更多体现服务价值的民生指标。 重庆万州区周家坝天城大道与黑龙江路交叉路口,常年车水马龙,交通繁忙。可这样的路口却常年没有红绿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五年前,居民就开始四处奔波,要求装上红绿灯。可是从街道到交警再到建委又回到街道,诉求被各部门推来推去,事情却毫无进展。对此,万州区建委城建科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现在没钱,要是有钱,我们什么都可以干。” (本报今日A18版) “没钱装红绿灯”,万州区建委此语一出,老百姓笑了,笑得有些冷。 为啥?先来算笔账。五年前,当居民开始为此四处奔波时,周家坝的经济总产值已近10亿,更被称为万州人居环境最佳生态新城;去年,在重庆40个区县的GDP和人均GDP排名中,万州区高居第四,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9.1亿元。可见,这几年来,万州的家底即便算不上丰厚殷实,但这日子也绝不至于潦倒到连一盏红绿灯都装不起。所谓的“差钱”,不过是一个并不好笑的冷笑话。 在城市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看似不起眼的红绿灯绝对算得上“大角色”,它维系着城市的交通秩序,关系着市民的出行安全。遗憾的是,如此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更多的却只是相对于老百姓而言。对某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来说,普普通通的红绿灯哪有广厦万间、地标性建筑来得“高大上”?不便树形象不说,还难以出成绩,实在没有“搞头”。 于是,公众便总能看到地方政府那娴熟的“变脸”:这厢对红绿灯、公厕等民生投入习惯性地“哭穷”,那厢却对形形色色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一掷千金”。还是这个重庆万州,不就曾经在老百姓不知情的情况下,耗资近千万元打造所谓的“三峡明珠观光塔”,但工程却最终在烂尾3年后被拆除。如此瞎折腾,惹得民怨沸腾:“花了近千万元,最后只听见了一声响。” 对民生工程“扭扭捏捏”的犹豫态度,暴露出当前体制机制畸形的现状。当前,囿于考核机制不合理,各级地方政府更多地看重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而忽视了“兜底”的社会服务职能建设,导致城市中诸多“里子”工程,难以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甚至被人为遗忘。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考量,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更能真实地衡量出一个城市的成熟度和民生温度。 一句理直气壮的“没钱”,再次从侧面反映出老百姓在城市公共管理上“话语权”缺失的窘境。在有关部门的逻辑思维里,说没钱就是“没钱”,反正老百姓也查不了账。反过来,对于老百姓而言,公共财政投到哪里,哪些工程该上,哪些工程不该上,却知不了情、说不上话,无奈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双方“道不同”,自然“难相谋”。如此看来,这盏红绿灯要想装上,很有必要让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决策中来,通过“同堂议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不给“没钱”这样的冷笑话出口的机会。 一盏红绿灯,将困难的本质清楚照亮。不妨在现有考核制度基础上,引入更多体现服务价值的民生指标,以此逐步端正官员的执政理念,多为老百姓办一些“装红绿灯”、“补马路井盖”这样的实事、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