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上海地铁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10秒钟内跑光……地铁方呼吁,乘客遇事莫惊慌,冷静判断后合理应对。 (8月20日《解放日报》) 乘客“秒闪”折射危机应对短板□新华社记者 欧阳晨雨 受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暴恐事件影响,人们防范心理随之暗生。试想,如果一个外籍男子突然晕倒在你面前,恐怕你也难免产生很多猜想和犹豫,进而因内心恐慌而躲闪。至于其他车厢的乘客,看到逃避的人群和惊恐的声音,可能根本来不及理性判断,本能反应是尽快远离是非之地。 老外晕倒事件折射了当前我们在公共危机应对方面的问题——民众普遍缺乏紧急救援、应对突发情况的常识和训练。国人跌倒老外敢施救,也多与他们平时接受过培训演练有关。试想,如果公众此前都有应对突发情况的专门培训演练,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与那名外籍男子同一个车厢的乘客们,还会束手无策、避而远之吗?如果经过专门的训练,其他车厢的乘客即使误以为有突发情况,也会有序撤离,不至于造成拥挤甚至摔跤。 回看上海地铁发生的这个案例,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由此发出的刺耳警讯决不应被漠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见晕而逃”,别只怪民众惊慌 □范子军 平心而论,公交车、地铁等场合,一旦发生意外或者突发事件,“10秒内跑光”未必完全不可取。而且在笔者看来,“10秒内跑光”也未必都因为惊慌。 像面对老外晕倒而出现的10秒大逃离,既有“明哲保身”的考虑,也有不明真相“闻风而逃”所致。就事论事地说,既需要挺身而出、乐于助人的临危不惧,及时出手救人危难或排除险情;更需要地铁等司乘人员的沉着干练,稳定乘客情绪,打消乘客顾虑,组织有序应对。 通报相关案例,提醒公众保持冷静、理性,避免因惊惶失措而遭至次生灾害固然很有必要,但显然不能仅止于泛泛提示,简单地劝大家“莫惊慌”同样显得乏力,更不该动辄拿“反应过度”说事,毕竟稍显迟疑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尤其是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要在完善应急机制、提升应对能力方面拿出实际行动,给自己和公众临阵不乱、处乱不惊、化险为夷的底气和定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