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 (本报今日A24版) 重奖高考尖子不该被“妖魔化” □刘建国
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分数优秀就意味着离名校更近了一步,也意味着成功的机会更大。从这个角度而言,以金钱来鼓励学生励志学习,激励他们向名校发起冲刺,并无不妥。 进一步说,重奖本地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也反映出了当地重视教育的程度和力度。恩平重奖北大清华考生的资金来源,是由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所筹集,目的就是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不管是资金的出处,还是奖励的初衷和目的,都没有任何问题。如此做法,并未突破道德法律底线,就不应抱着排斥的心态给予一贯的指责和批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物质金钱进行适当刺激,发挥出外部因素的“输血”功能,必然会产生促进作用。毕竟,巨大的财富必然会激发当地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此,即便不能步入北大清华,但能考入其他名校,不也是不错的结果吗? 助长教育功利化有违助学初衷 □汪昌莲 公益慈善的根本目的是济贫帮困,即“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具体到捐资助学,就是要资助农村学校,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就是要扶持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圆大学梦。而冯活灵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重奖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既制造了“一考暴富”的神话,也制造了教育不公;另一方面,重奖办学业绩突出的学校,势必会助长教育功利化。 重奖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及办学业绩突出的学校,等于是在变相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这无形中给地方教育管理者和校长、老师施加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氛围也由此更加扭曲,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甚嚣尘上。 在投资教育和奖励优秀学子的时候,要考虑“度”,平衡发展;要普惠全部学子,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一些地方的经济比较落后,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有限,更应把钱用在刀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