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新闻·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善政清廉辛应乾
刚正不阿马文炜
2014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正不阿马文炜



  马文炜(1533-1603),字仲韬,号定宇,明中期大臣,今兴安街道马家楼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进士,初任河南确山县知县。任职期满,因政绩突出,升为御史。后遭贬任湖北德安知府,后累有升迁。先升湖北按察司副使兼荆南兵备道,又晋升江西左、右布政使,继升都察院都御使兼江西巡抚。明万历十五年(1585)辞官归乡。
  马文炜任职河南确山县知县期间,断案如神,赏罚分明。县内稳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明隆庆六年(1572)任满,升为御史,后因查办要案触动奸相严嵩及其爪牙,被贬任湖北德安知府。他革除流弊,严肃军纪,训练兵勇,并重修荆江江岸大堤,治理水患。为纪念他,荆江大堤称为“马公堤”。
  湖北荆南,是明万历首辅(即首席大学士,又称元辅,实为宰相)张居正的故乡。张居正本是当朝一位厉行改革的风云人物,可当地官吏对张家百般阿谀奉迎,助长了其家族权势歪风。有一年,皇上派员到荆南,给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修建宅院。当地官吏趁机巧取豪夺,肆意圈占宅基,以博取首辅之悦,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此事传到时为按察司副使、兵备道员马文炜的耳中,他不畏张家权势,严令制止恶行,并将两名民愤极大的官吏收监入狱,迫其认罪伏法。当地权贵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了。
  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父亲病故。第二年四月,皇帝恩准张回家为父亲治丧。这一次张大人是奉旨还乡,体面无限。沿途官员跪迎跪送,张居正坦然接受。回到家乡后,施恩拉拢父母官马文炜,授意守门人在马文炜到访时,鸣锣击鼓相迎。对于这种虚伪做法,马文炜当即制止,令张居正大丢脸面。
  马文炜任江西巡抚时,亲自制定规章律约十条,违者严令查办。部分官吏阳奉阴违,尤以临江太守为最。他便查其罪恶,上报朝廷,将其依法惩办。因其嫉恶如仇,惩治不殆,多有积怨。张居正及临江太守等被查办者对马文炜耿耿于怀,诬陷其私藏春秋战国时的“仲山甫鼎”。马文炜义正辞严地回击:“从前伊尹依这件宝物扶国君,难道我在荆南用它扶张相不成?此鼎在仓库中完好无损,这谣造得太荒唐可笑了!”诬告者被驳得理屈词穷。明神宗传诏马文炜任浙江巡抚,他力辞不就,毅然回归故里。
  马文炜做人有道,教子有方。其长子马应龙,字伯光,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第三甲四十四名中进士,初授祀县知县,累官至礼部郎中,是明代北方著名学者。次子马从龙,字君升,以第三甲二百名与兄马应龙同榜中进士,先后任洪洞、高平等县知县,后调京任御史、工科给事中等职。
  马文炜归乡闲居达18年之久,主要精力用于编书著史。地方官员及文人墨客多有登门拜访者。其著作有《雁门集》一卷、《奏议》两卷和《淮阳杂录》两卷。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其子马应龙、马从龙协助下,主纂安丘第一部县志《安丘县志》。该志以总纪为纲,辅之以表传,体例严谨。记事上自夏初,下至明万历十七年,内容丰富。其疆域、明爵、秩分、人品详而不泛,约而不遗,核而有据。尤其人物诸传,不改史文,并著年代,为明代著志中所鲜有,极有史料参考价值。明万历三十年(1602),马文炜辞世。当地百姓建“大中丞”石牌坊,以示怀念。            刘春山


  本版文章摘自由安丘市纪委、安丘市监察局编纂的《汶水清风》一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