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这笔钱该省吗?为什么换卡的费用要摊到顾客头上?顾客是银行的衣食父母,此番升级银行卡,就好比银行为双方买了份“意外伤害保险”,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要是乱了分寸,这份“保费”还由顾客来出,像话吗?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部署,从明年开始,经济发达地区新发行以人民币结算的银行卡应为芯片卡,磁条卡将逐步停发。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仍允许磁条卡发行。对存量巨大的磁条卡,将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逐步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磁条卡更换芯片卡工作,不会影响磁条卡的使用。然而,一些银行却转嫁换卡成本,要么通通由顾客花钱,要么只对一定星级以上的顾客免费。 (本报今日A22版) 让持卡用户去承担换卡成本,银行的用意很明显:省钱。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笔钱该省吗?为什么换卡的费用要摊到顾客头上? 谁都知道,银行一个极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就是顾客的存贷利息差,银行是拿着储户的钱去生“金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顾客就是银行的衣食父母。由此,此番升级银行卡,就好比银行为双方买了份“意外伤害保险”,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要是乱了分寸,这份“保费”还由顾客来出,像话吗? 再者,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率之高,恐怕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显然,对银行来说,一次银行卡升级产生的费用并非不能承受之重。不妨就算一笔账,每张芯片卡的制作成本是8元到10元,差不多是换代前磁条卡成本的10倍。貌似压力山大,但实则不然。对比不少银行在招揽顾客时赠送的礼品,老实说,这笔钱岂不就是九牛一毛?揽客就舍得花钱,等到把顾客“稳住”了,却连为了顾客资金安全的几元钱换卡成本都舍不得出,不客气地说,这未免也太下作了吧? 除了这些是非对错的原则问题,银行对不同级别顾客的区别对待同样欠妥。不可否认,对于企业而言,顾客资产有差别,享受相应的区别化服务并非不可,但这应该有个范围,有个限度。比如,可以在VIP顾客的授信额度上给予“照顾”,以此体现一种鼓励和关怀的服务态度。而从为顾客无偿提供基本服务的角度讲,此番升级银行卡以保证顾客的资金安全,是所有顾客都应享受的一种“底线服务”,岂能仅仅因为顾客的资金量小,就可以令其资产处于不安全境地? 回到银行卡升级的事件本身,央行的政策善意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正因为其并未明确换卡成本的承担方,随之也为那些“精打细算”的银行预留了施展空间。当然,这也仅仅只是“诱因”而已。试想,一个无视自己安全服务的基本责任,想方设法从顾客身上攫取利润的银行,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该是何等的的淡漠?这才是真正的沉疴痼疾。 老实说,省下这点不该省的“小钱”,银行又能“赚”到多少?而真要想“赚大钱”,就理应“算大账”,把心眼打开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诚心诚意地做好为顾客免费换卡这样的基础性服务。如此,才能赢得顾客更多信任,进而换来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千秋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