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家庭医生在为病人服务。(资料图片) |
|

|
|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更主动、更个性化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青州市卫生局“五坚持、五强化”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坚持认识到位,强化组织领导。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创新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突破。近日,市卫生局制定下发了《青州市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试行)》,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青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工作原则、服务内容及服务流程,确保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自愿原则,强化宣传发动。尊重居民个人意愿,在坚持居民自愿的前提下,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依托电视、报纸等媒体播放、刊登《青州市卫生局致广大农村居民的一封信》,广泛宣传社区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利用日常健康教育、诊疗活动向居民发放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资料;在居民易于看见的位置设置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公示牌或宣传栏;宣传海报张贴至楼门院门,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系卡发放至每一户家庭。 坚持划片包户,强化服务管理。市卫生局严把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服务团队准入制,团队成员由通过考核的社区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等专业人员组成,每个服务团队根据组成情况、服务能力和服务区域的家庭和居民数,对服务区域进行合理地分片、分家庭(居民),每个团队负责600—800户家庭,对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实行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签约服务团队的家庭医生在入户工作时,携带统一的出诊箱和工作日志,穿着统一服装并佩戴统一制作的胸牌为居民提供服务,家庭医生对自己所负责服务的家庭按需求提供包括电话咨询、健康教育、就医问药、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保证建立一份家庭健康档案、签订一份服务协议书;家庭医生每年对签约居民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量体制订个性化健康方案,使居民既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也知道如何进行预防保健。截至目前,共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84支,与82万余人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其中重点人群家庭占到了95%以上。 坚持机构建设,强化工作网络。一方面青州市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安排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市未达到省标准的300处村卫生所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改造后的村卫生所设立了单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室,配备仪器设备,改善了乡医工作环境,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组建市级基本公共卫生责任指导团队和责任医师指导服务团队。为有效解决基层医务人员在签约服务工作中专业局限性的问题和数量不足的情况,市卫生局组织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妇保院、市卫生监督大队和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相关专家成立了指导团队,负责指导辖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开展,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建立了覆盖城乡、责任清晰、上下协同、服务规范的工作网络,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开展,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坚持绩效考核,强化工作落实。建立以家庭医生为绩效考核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居民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作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考核指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半年工作检查与全年工作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构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三级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责任到人,调动了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记者 王慧 通讯员 冀凉 张小飞 隋一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