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新闻·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勇担道义张继伦
大孝廉张嗣伦
2014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孝廉张嗣伦
□张墨楼               



  张嗣伦(1577-1628),字勉斯,别号绍海,安丘城南门里人,乡人称“孝廉公”。他幼年丧父,自小品学兼优,有自立精神,平时严肃端正,遇事勇敢坚强,天性孝顺友爱。
  明万历壬子年,在山左(山东)高中举人。清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前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王士祯诗赞:“孝廉秉孤尚,幽居妙栖托。山泽混樵渔,心迹憩寂寞。隐几恒据梧,嗒然友南郭。庶几邴祭酒,矫若云中鹤。”轶事及传记载《山东通志·人物传》《青州府志·卓行传》《安丘县志·高士传》。
  张嗣伦年幼时勤奋能学,带领两个弟弟认真攻读经史典籍。没有多久,张家三兄弟的文章出类拔萃,名誉全县。
  张嗣伦品行高尚,孝敬母亲和敬天一样尽心尽责。即便有一点好吃的东西,只要是母亲没吃,他也绝对不尝。有一次,他在耕过的瓜地里发现扔掉的瓜籽,他便不高兴地说:“既然有人在我母亲之前吃过了,还用这缠绕的瓜蔓干什么呢?”于是,他便抱着瓜蔓回了家。天启元年,母亲感染生病,并逐步加重。张嗣伦因心疼母亲而患癫痫病,等到母亲快咽气时,他呼唤母亲的声音仍然不断,一时人们称他为“死孝”。
  清康熙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曹申吉诗赞:“北海谁高躅,西铭独老成。摘瓜宁抱蔓,烹鲤遂埋羹。辛苦传经业,萧疏薄世荣。只今凉水畔,仿佛读书声。”在张嗣伦的带动下,全县孝顺、友爱的风气日益盛行。
  明万历壬子年,张嗣伦以第六名考中举人,按照先例,应当免去两人的义务劳役,叫做“供丁”。他没有将这一待遇据为己有,而是给予了最贫困的人。官吏们仰慕他的贤德,多次到他家请求教益。县令孙振基数次拜访,他当场谢过,但从未到官府去过。县里有负责征收田赋的图头坊,城厢里的里长管理这事。他们常常利用职权残害农民。对这个情况,他及时反映给孙县令,并建议立即革除,毫不顾忌私情。
  张嗣伦考中举人二十年,房屋没增加一间,田地没有增加一寸,晚年谢绝公车,不会试,退居凉水湾头村。他平时羡慕苏东坡的为人,喜欢他的文章,因此经常临摹苏东坡的书帖。他的书法清雅有劲,颇有东坡遗风。
  崇祯戊辰年张嗣伦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虽然没有儿子给他送终,但不论远的近的、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没有不流泪的,都叹息天理无法求取。
  清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评说:“富贵和子孙,是上天报答平庸人的。
  自古以来,贤人的姓名、事迹载入史册,流传百世不被磨灭,不是因为他富贵或者有子孙。公生前人们都向他学习,死后人们都仰慕他,他在世界上得到的已经不少了,那又有什么遗憾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