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禁行已然开始,“黄改绿”却依然没谱,掉在政策空当里的众多黄标车无奈只能“趴窝”。想改不得,想卖不舍,车主们心里的纠结可想而知。对于环保、交通等主管部门而言,告诉车主们“办什么”之后,“怎么办”的政策也必须及时跟进,半吊子的事最好别干。 按省里的规定,自11月1日起,山东省所有设区市的城市建成区、县(市)城区和高速公路全天禁止黄标车通行。但记者从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污监控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省里只出台了一个《山东省黄标车“黄改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补贴暂行办法》),尚无具体实施细则。我市环保部门正在积极做准备工作,车主还需要耐心等待。 (本报今日A7版) 黄标车“大限”已到,有关“黄改绿”的实施方案却仍停留在《补贴暂行办法》这样纸面上的模糊规定,众多车主眼瞅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虽然有关部门在“时刻准备着”,并劝慰车主稍安勿躁,但只消看看市环保部门每天接到的上百个咨询电话就知道,只要“黄改绿”的实施细则不出台、不落实,车主们心里悬着的那块大石头就不会落地。 从环保的角度考量,对黄标车限行或禁行是大方向、大趋势,尤其是在城市空气质量急剧恶化,十面“霾”伏愈发频繁的严峻形势下,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整治黄标车更加显得刻不容缓。为此,采取包括划定黄包车退出时限在内的强制性措施,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但不得不考虑的是,对于错综复杂的黄标车问题,远不是“一禁了之”这么简单,盲目地“一刀切”难免会伤及无辜。 反观目前的政策进展,从《补贴暂行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11月1日黄标车大范围禁行,中间足足有2个月时间。目前,虽然对何种黄标车必须退出,何种可以改造之后再上路这些“办什么”的问题有所交代,但对有资质进行“黄改绿”的作业主体、改造价格等这些属于“怎么办”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官方解释。 于是,问题就来了:因为政策层面的缺失和模糊,导致很多黄标车车主对“黄改绿”缺乏足够了解,而即便有人知道“黄改绿”的事,却也苦于“无路可走”而只能“坐等”。磨磨蹭蹭之间,禁行已然开始,但“黄改绿”依然没谱,掉在政策空当里的众多黄标车无奈只能“趴窝”。这对于那些刚买没几年,远未到报废年限的黄标车的车主们来说,想改不得,想卖不舍,心里那叫一个纠结。 公平地说,任何政策,只有善施作保证,才能称得上是善政。对于“黄改绿”这件出于减少尾气排放、减轻资源浪费、为车主省钱目的的民生实事而言,有关部门首先就应有民生视角,端正服务态度,把因政策变动可能导致的问题都想仔细了、做周到了。毕竟,一番改造的“折腾”,已经给车主带去了诸多不便,这要再改得磕磕绊绊,岂不更加添堵? 对于很多黄标车车主来说,车就是饭碗,它背后是一家人的衣食指望,只有跑起来才有生活。“黄改绿”每耽误一天,都不啻于度日如年。想想这些,那一纸“指路”的政策,还有什么理由不麻溜儿出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