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富力广场东侧,多名“好心人”自带水盆和热水,为广场上的小贩义务洗脚,随后未留下姓名匆匆而去,引市民网友称赞。目前,这些“好心人”的具体身份尚不清楚。 (12月7日《京华时报》) 伴随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际关系干燥化,面对街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通常从一种保护性排斥的心理出发,不愿意和陌生人发生互动关系。尽管“为小贩洗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小贩的生存生态,但一点一滴的细节推动,却可以让公共生活更有情怀。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小贩在市场中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要消除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弱势补偿”。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小贩悲苦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希望和生机。 公共部门的“制度补血”也好,老百姓的理解、包容也罢,让小贩有更多融入城市的机会,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一些现实障碍短时间难以消除的背景下,传统道德中的“仁者爱人”也好,现代话语中的共同体精神也罢,共同塑造了“为小贩洗脚”的清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