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7版:青州新闻·文学/服务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峱山
软枣树软枣情
爱车挨了冻,别强行操作伤了它
2014年12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峱山



  峱(náo)山只是一道普通的山岭,一点也不高大,跟雄奇、巍峨等词汇不太搭界。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它与历史上“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和“一代贤相”管仲有一些渊源,虽说没有名扬天下,但也算是远近闻名吧。
  齐桓公与管仲励精图治,齐国首霸中原,这也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开创了一个范本。当时的临淄城,就像“晏子使楚”中所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临淄之形胜,成为各诸侯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非妄言。
  “峱”字来自一段传说,据说齐桓公在此打猎,打到了一个外表极丑的野兽,因为不知它是什么来头,就给它取了个“峱”字。后来还有齐桓公“峱山纳贤”的故事。在管仲的力荐下,齐桓公“三顾茅庐”请来了在峱山隐居的宁戚。宁戚与管仲一起辅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这也成为古代帝王礼贤下士的一段佳话。
  一个“峱”字就够闹心的,除了全拼以外,许多输入法都不支持。根据词典的解释,峱山在临淄城西南,并没有标明哪一座山,但大家一直把此山作为峱山,也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它处于平原进入山区的要冲。峱山距古临淄城大约五六十里,从緇山北望,只有一个矮矮的稷山(夫子山)。当时的齐王和齐国贵族要进入南部山区狩猎,一般要从这里经过,那时的峱山应设有驿站之类的接待处。
  我的老家就在峱山脚下,小时候村民一般称它为“西山”,因为它在村子西面。当时这座山与众不同,因为周围的山都是光秃秃的,而它却长满了柏树,像一道翠屏。山上也是我们嬉戏游玩的好地方,经常去打猪草、捉蚂蚱、拾柴草、挖野菜,也去采柏树籽。夏天的雨后,草丛里生出一种类似黑木耳的菌类,薄薄的,我们叫它“山皮”,采来用水淘净,捡去杂草,做成蛋汤,有股特别清香的味道。夏日的雨后,一种像天牛的甲壳虫从土里钻出来产卵,只在阳光下生存几小时。我们捉来用油烹了,也是一盘佳肴。山上的小块荒地,我们称之为“山台子”,也被开垦耕种。我父亲就在山坳里开了一块“山台子”,大概有三四十平方米,土质很好,黑得油亮,每年都栽上地瓜,秋后产出的地瓜甜得像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峱山成了村子的“摇钱树”,因为村子交通位置好,山上成了远近闻名的采石场。村民们拿着钢钎、镐头、炸药上山采石,也有轰鸣的碎石机,常传来隆隆的爆炸声。来自东营、滨州等地的运石车络绎不绝,村民们也收获了花花绿绿的钞票,属于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了许多出厦的砖瓦房。经过几年的开采,峱山的自然风景荡然无存,面目全非。因为四面的石头都被采去了,只剩下山顶,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石台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上柏树也不多了。大自然用千百万年造就的地貌,人类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就给毁坏了。峱山这种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本来是一个好端端的旅游资源,现在已经无法开发了。这是令人痛心的!
  十多年前,政府提出废矿坑利用,开发了“峱山工业园”,山上山下都建了许多铁皮大房子。从山顶下去,厂房如蜂巢,道路如蛛网,蔚为壮观!
张耀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