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中国新闻·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今日关注

第03版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标题导航
转基因水稻玉米再获“护身符”
 治理“黑卡”,年底前实名率要超90% 
2015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黑卡”,年底前实名率要超90% 



  尽管电话实名制已经实施一年多,但仍有不少手机用户处于“黑户”状态。据了解,目前我国手机黑卡超过1.3亿张,不法分子和非法机构利用“黑卡”进行非法交易、诈骗、广告。日前,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打击“黑卡"犯罪。
实名制实施尚存1.3亿“黑卡”
  2014年的一天,安徽孔大叔接到自称其儿子美国留学同学的电话,一番花言巧语之后孔大叔被骗汇款15万元。后经公安机关长期艰苦侦查,抓获一个利用“黑卡”诈骗的团伙,据介绍,该团伙平时利用100多张“黑卡”进行各类诈骗犯罪。
  尽管我国已于2013年9月1日全面实施电话卡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但时至今日,“黑卡”市场依然火爆,仅中国移动没有办理身份实名认证的电话卡用户数量就近1.3亿户。 
  “不法分子和非法机构利用‘黑卡’没有使用者身份登记特点,进行非法交易、诈骗、广告、色情传播或恐怖活动等非法勾当。”联友电讯首席分析师曾韬告诉记者,“黑卡”在刑事案件追踪罪犯方面给政府监管带来空前困难和麻烦,严重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和安全。

“黑卡”使用者部分为避监管
  逃避监管、从事非法活动是“黑卡”使用者的共同特点。
  2014年3月,安徽宿州“3·11”网络贩卖枪支案中,涉案团伙利用1200多个非实名电话联系方式,以快递的形式向社会兜售大杀伤力气枪。
  2014年12月,河北李某家人被人绑架,3名犯罪嫌疑人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若干个非实名号码向李某索要2千万元人民币……
  “黑卡”还经常被刑事犯罪分子当做非法联络的捷径;被不良广告商作为大赚黑心钱的扰民手段。“黑卡”不仅掩护了不法分子,也成为腐败分子作恶的有力助手。业已查证的案件显示,一些官员使用多个号码,专门从事权钱交易。

三部门联合行动 打击“黑卡”犯罪
  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于今年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从严处理电话“黑卡”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利用电话“黑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并明确电信企业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率达90%以上。
  工信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检查、“黑卡”号码信息通报、案件调查配合、法律责任追究协作机制,发现电话“黑卡”及时关停,并对流出渠道进行查处,对涉嫌利用电话“黑卡”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进行立案侦查和依法打击。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