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 |
依群众实际需求上“文化菜单” |
|
|
据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作出重要部署。 《意见》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保障、监管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内容作出了规定。 《意见》同时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 解读 资源配置更精准 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文化惠民工程,基本满足了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从面上解决了“文化温饱”问题。但同时,有些文化产品不合群众口味,有些书看不懂、用不上,影片过时老化,而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等没有纳入送文化范围。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此次政府敞开大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对于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带动相关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加速生长,从而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借增量盘活存量 针对目前部分公共文化资源沉淀在公益性文化单位中,尚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和社会效应的现象,《意见》设计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提出“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相结合”。 “其目的是要通过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购买,培育‘替代性生产者’,形成体制内机构与体制外社会力量的竞合关系,激发体制内文化资源存量的活力。”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说。 同时,《意见》提出将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也纳入《指导性目录》,实现政府供给与社会化供给的良性互补。 依需求上“菜单” 《意见》提出,不断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这意味着,公众将由“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表达”转变。 巫志南说,这一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筛选机制,可将缺乏实际需求的项目在“菜单”中逐步下移,甚至最终“下架”。 巫志南同时提醒: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当注意,如果“菜单”构成过于简单、来源过于单一、或少数人决定“菜单”取舍,则群众可选择的余地就会受到较大限制,应尽可能拓宽来源渠道,尤其应将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特别是体现群众的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的产品纳入“菜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