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中国新闻·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26岁嫌犯删帖四年净赚780万
女老板千万银行存款莫名“失踪”
2015年05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26岁嫌犯删帖四年净赚780万



湖北蕲春破获特大有偿删帖案,22省市2000余人涉案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2000余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这起案件令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浮出水面。链条上的执行者和中间人身份复杂,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网络编辑,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而主要客户则包括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犯罪嫌疑人自曝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22省市2000余人涉删帖大案
  2014年11月,蕲春县公安局收到线索称,以余某为首的几个人以非法帮人删帖牟取暴利,涉案金额在千万元以上。
  “删个帖能这么来钱?”最初,连办案民警都不敢相信。随后,警方对余某等4人进行跟踪侦查,在确认具有重大嫌疑后将其抓获,并截获作案电脑、账本及交易记录。
  通过对余某等人承揽业务的QQ群进行调查,警方目前已掌握全国22个省市2000余人进行有偿删帖的事实,涉及非法经营额达5000万元以上,抓捕归案10人,上网追逃5人。
  负责此案的蕲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骆中胜介绍,这些所谓网络公关QQ群的背后,都有一个缜密的地下利益链,链条上有从事主那里“揽活”的网络公关,有充当“中间人”的“删帖中介”,还有直接负责删帖任务的“管理员”。
  通常是某些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层层转包”将删帖的任务交给“删帖中介”,中介接活以后,就找“管理员”帮助删帖。“管理员”是链条的末端,要么是网站的管理人员、网络论坛的版主,要么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黑客。删帖之后,“删帖中介”与“管理员”一般按照二八分成。

举报官员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
  庞大的利益链背后是旺盛的“黑色”需求,谁是利益链条最顶端的客户?在警方获取的犯罪嫌疑人删帖资料中,有类似“官员包养情妇,为其写下保证书”的桃色新闻,有“全国最牛检察长豪车、豪房”等涉及贪腐官员的网帖。
  办案民警在清查犯罪嫌疑人电脑中的文件时,发现一份“山西某县县委书记”的Excel文档。这份备注为2013年2月13日的文档中,有52条删帖记录,每条明确写有删帖网络地址和价目,每条删帖价格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52条删帖记录合计金额超过3.8万元。
  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许多单位都会紧盯网上舆情,一发现有负面消息便迅速联系网站删除。这就形成一个庞大的隐性需求市场,许多公关公司和个人瞄准这一需求,扮演着“权力掮客”的角色,提供删帖服务。
  举报官员的帖子是重点删除对象。犯罪嫌疑人李某介绍,“十八大后,出现过一股网络举报高潮,那时我们的‘生意’非常红火,经常忙到凌晨。”
  企业也是删帖大客户。办案民警翁常州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是删帖重点客户。每年“3·15”前夕,删帖公司的相关订单往往都接不过来,主要涉及老百姓关心的环保、食品、住房及医药等方面。
  此外,一些明星、演员或者公众人物发现自己的负面信息后,要求删帖也出手爽快。犯罪嫌疑人余某说:“个人隐私、艳照或者成名前的照片、视频等,都是他们要求删除的重点内容。”

◎揭秘
“删帖中介”具体干些啥?
  办案民警介绍,“网络公关”QQ群里有三种角色:“网络公关”、“删帖中介”和“管理员”。“网络公关”是上家,从事主或其他“网络公关”那里接活,然后在群里抛出负面新闻的网帖链接,问“有人接活吗?”。只要这个帖子能删,“删帖中介”就会与“网络公关”私聊,谈妥价格后,联系“管理员”—网站管理人员、论坛版主或电脑黑客,要求对方帮助删帖。黑客接到活后,运用黑客技术进入网站后台,删除或屏蔽帖子;网络管理员则直接利用权限轻松搞定。
  警方表示,此次重点打击的是“删帖中介”。在一份群聊天记录中,中介“至诚传媒”宣称:“全网收单,全面优势清负,低价收单”,紧接着就有另一中介打出“百度贴吧、知道、快照、19楼、360回答,全部能删”的广告。“为了抢单,他们也很拼。”民警说。
  据介绍,“网络公关”、“删帖中介”和“管理员”彼此不认识,“删帖中介”与“管理员”之间更是关系微妙。一笔交易完成后,“管理员”会立即删除“删帖中介”的联系方式,不再联系,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性。
删除一个帖子收多少钱?
  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删帖是按照网站类型和帖子热度来收费的。“小网站的帖子,价格在100元到1000元之间,知名网站一般是2000元到4000元。”一名犯罪嫌疑人告诉记者,有的国家级网站收费还会更高,甚至达到上万元。“一个帖子有可能转了几个甚至十几个‘网络中介’,才能找到能删帖的‘管理员’,每转一次手,中介都会加上200元到300元‘手续费’。”
  26岁的余某仅有高中学历,但酷爱电脑技术。他从2011年开始在网络上接活,以黑客技术和做中间人帮人删帖,到案发时共获利780多万元。
  “全国每年这个产业的规模数以亿元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余某的同伙李某供述,从事删帖的不仅有大学生、教师、医生,还有公务员甚至警察。
  据李某介绍,有的“删帖中介”有时在收钱后还会偷偷复制帖子粘贴到其他网站上,继续向对方索要“删帖费”。
◎新闻延伸
打击有偿删帖 需完善法律法规
  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偿删帖为非法经营罪。今年初,国家网信办等四部委还启动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相关部门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也多次进行严厉打击。但每次打击后,有偿删帖往往稍作收敛后便又沉渣泛起。
  破获相关案件的困难之一是警方难以固定证据。翁常州介绍说,司法解释出台后,余某等人删除了电脑里许多之前的业务记录,曾让案件侦查陷入困境。而且,网络删帖的交易往往经过多个中介层层转手,相互之间不保留联系方式。长链条的交易行为和几乎“无痕”的交易信息,让民警侦查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由于少数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警方在异地搜集犯罪证据时遭遇不少阻碍。办案人员介绍,此案的大量交易均通过新型网络金融企业转账,民警在查找相关证据和线索时,企业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不太配合,曾令侦查工作几度受阻。
  此外,更大的困难在于法律脱节。有法学专家表示,司法解释对网络删帖的需求方、执行者及中介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人虽参与赚取灰色利益但未受到法律制裁。
  清华大学网络传播学教授沈阳说,彻底清除有偿删帖的利益链和滋生土壤,还需要更加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对有偿删帖等网络犯罪进行严惩,并对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编辑的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建立有堵有疏的机制,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及虚假不实的信息要建立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