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日前,一家全球著名的贸易零售集团将“食品银行”公益项目引入广州。该项目一推出就在市民中引起高度关注和争议,原因是它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作为慈善捐赠品,送给养老院的老人食用。 (5月30日《羊城晚报》) 客观地说,对此提出质疑的人也是出于好心,大家关心的是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安全吗?这样做是不是对老人不够尊重? 实际上,为了保证临近保质期食品的安全,这个慈善项目也做足了前期工作。“食品银行”将捐赠企业、慈善组织和受赠单位纳入一个平台,密切分工配合,企业要保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慈善组织要扮演桥梁角色对捐赠物进行密切监管,受赠单位则负有安全使用捐赠物品之责。所有这些煞费苦心的做法,展现了一种负责任态度,也说明“食品银行”项目的爱心和诚意。 老实讲,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虽说起来不那么好听,但毕竟在保质期内,只要食品质量没问题,那即便它临近保质期,也仍是安全的。不妨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买了一箱保质期为45天的牛奶,相信到了第30天的时候,恐怕谁也不会因为“临近保质期”而扔掉吧? 不可否认,临近保质期食品的名声的确不如新鲜食品,但对于一个慈善项目而言,在保证安全的大前提下,有总比没有好。捐赠临近保质期食品,其实与捐赠旧衣物有些相像。现实中,捐赠者能捐新衣物自然再好不过,但多数情况下,捐旧衣物同样也为大家所认可,也没有谁会觉得是对受赠者的不敬。问题来了,为什么公众会对捐赠旧衣物和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有“双重标准”呢?恐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道理相通的事,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很多家长习惯以“越贵越好、越新越好”的标准给孩子买一些节日礼物,总以为不这样就委屈了孩子。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只要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和性格养成有益处,新和旧又哪会那么重要?对慈善项目真正可取的评判标准应该是这样:只要充满诚意,只要益于社会,任何方式都值得尊重,都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