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橙 我的高三与常常见诸报端的那种苦行僧般的高三生活是不一样的。 因为数学成绩太差,高三上学期,我脑门一热报了个听都没听过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文科生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然后,头也不回地踏上未知的艺考路。 第一站山艺考完后,我奔赴青岛,打算参加南京艺术学院的初试碰碰运气。到了考点才知道,笔试突然改面试,措手不及。 一番焦急等候,终于轮到我了,面对满屋子的评委,我突然不紧张了,边打手语边唱小虎队的《爱》。一位男老师突然喊“停”。完了,肯定我的表现糟透了,老师都不想看到最后……刚要哭,那位男老师微笑着说:“你的脑子很灵活,你的选题恰好和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的《千手观音》相呼应,共同表现了对聋哑人的关爱……” 天助我也!巧哉妙哉!我挥舞着初试过关证书满世界疯跑。毫不理会周围考生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爸爸请假带我去南京复试。没想到“临时变卦”是南艺的法宝,又加了一次面试。三个老师脸上严峻,让我生畏。 “你最喜欢哪位导演?” 其实当时我最熟悉冯小刚的贺岁片,莫名其妙地,我听见自己嗓子里挤出两个字:“陆川。”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对他的作品是怎么理解的?”啊?我为什么喜欢他?我只看过他两部影片,一点都不熟悉! 嘴巴自动开始诌:“因为他也姓陆嘛,和我同姓,我认为这个姓的人比较少,电影界出了一位‘本家’,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啊……”耳边一阵爆笑。 “你看过他的什么作品?” “《寻枪》《可可西里》。”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陆川的导演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自己挖坑自己跳,只好硬着头皮又侃一通…… “你有特别钟爱的作家吗?”“我喜欢霍达的作品。”三个老师都在皱眉,一个忍不住发话:“嗯,鲁迅的作品就很豁达。”呃?不是!老师,不是这样!我忙不迭地解释:“霍达是一位回族作家,她的《穆斯林的葬礼》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没敢抬头,估计那老师“一脸黑线”:“简单谈一下!”还好,我把这本书啃了好几遍,还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于是侃侃而谈。 出了考场,我问带队的师姐:“我说陆川,你们为什么笑呀?”“屋里五个人,一对半姓陆,你还说少啊?” 回到学校已是3月下旬,山艺过关的消息先我一步飞回学校。待遇已大不一样,我的座位被调到第二排,和学霸们“并肩作战”——在班主任眼里,我是个准本科生了。愚人节那天,南艺的成绩也出来了,比山艺的89.5分(15名)还要高,但没有排名,江苏省外只招18人,我心里没底。 文化课成绩出来,纠结不下,最后我还是选了稳妥的山艺。后来得知山艺录取分数线比南艺第一名都要高时,肠子悔得打了百儿八十个结。就这样错过了,我的大南艺! 只有那些滑稽又可爱的经历,在每年的这个季节悄悄溜出来。那是热气腾腾,永远鲜活的独家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