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讯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第三次农业普查明年开展
好日子扎堆,大办婚宴的多了
“深港通”于今年下半年推出
别样红
“烧钱”的毕业季丢了魂
潍坊天气
省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公布
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扩大
抽检十类食品没有不合格项
2015年06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烧钱”的毕业季丢了魂



  □ 李明志

   “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曾经简单的大学毕业,悄悄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仪式”。调查显示,68%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人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
   (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与早些年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互赠照片相比,如今的毕业纪念活动被深深嵌入“消费”的印记。不论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毕业旅行,还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裹挟下的社交消费,抑或拍几套不同着装的毕业照,总有“消费为王”的观念闪烁其间。
  对于家境优越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消费”不过九牛一毛,但对于家境贫寒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在“面子问题”驱使下,不少寒门子弟也身不由己地被“毕业消费”所绑架。这与社会上的“面子风”如出一辙。纯净淡然、弥足珍贵的同窗之谊,难免被揉进了利益的羁绊。如此,仅仅侧重于程序化的“仪式”,忽略了背后的价值,那么这种活动不要也罢。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学生们主导毕业“仪式”,热衷于“毕业旅行”、“毕业聚餐”等活动,说明校方组织的毕业仪式过于刻板、枯燥。校方所谓的毕业典礼,往往都是“应景式”的活动,缺乏对学生个体价值的考量,无论是学位授予仪式、毕业证颁发仪式,还是师生间的互动,往往都是校方单方面主导,行政色彩浓重。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其实并不尽兴,迫切需要寻找其他渠道和方式去宣泄心中复杂的“毕业季躁动”。于是,学生自发的“毕业仪式”不断丰富,“烧钱”力度越来越大,毕业季活动陷入认识误区。
  毕业生在毕业季“烧钱”,恰恰是对高校教育理念的警醒,只有让毕业仪式更有人文内涵、情感厚度,让毕业的学子从中寻到来自母校的关怀,进而激发内心对母校的归属感,才是毕业季里真正应该刮起的清风正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