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黄金楼市·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修路
中介当道,变现为王
2015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路



  ■王帅
  最近,村里在商量着修路。与之相关的话题,一时间变成了人们的家长里短。在我出生的村庄以及其他村庄,再微小的事情都能够发酵放大甚至演绎成极具象征意义的战争。同样,天大的事情也会被这里的一张又一张嘴传递嚼碎,最后寡然无味。
  20年前,村里筑就了第一组柏油路,东西一条,南北一条,讨价还价实际支出14万元。滚烫的沥青压实以后,还有温热却不至于烫伤的温度。正因为当时年纪小,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把鞋子脱下来拎在手里光着脚丫踩到路面上跑来跑去也不至于被大人说教。不难想象,这不仅是专属于童年的欢乐,对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而言,大多数人甚至从来没有想象过村庄的街道也能像城市一样。
  时光在院子里下着无悔的棋,一晃20年。其实前几年,每次春节回乡时,天寒地冻之际,几乎次次都能从村民的口中听到对年久失修的道路的不满。我也曾亲遇过雪后解冻的路面隐藏不住的泥泞的慌乱,当然,也看到了村民在芒种之后为争夺仅有的两条柏油路晾晒小麦而起的或隐或现的争执。于是,对于修路,村民们又爱又恨。
  有一段时间,城镇化的热潮也在我家乡周围的村庄热传。与之相关的兴奋和担忧也相伴而生,既有怦然心动的对楼房的渴望,又有像等待落地的靴子那样的忧心忡忡——一旦迁村并点,此前围绕改善生活的居住、配套等一切可能也会暂时停止,生怕所做的努力刚刚成型就要为城镇化让路。
  不言而喻,渴望修路的态度还是隐藏于村庄,不然,漫长的20年过去以后,人们也不会突然间因为路面的自然毁伤而感觉到不适。对乡村来说,道路不再是考虑的重点是因为要想富先修路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富裕的人们大多数在城市有了居所,重返村庄也只是逢年过节的仪式性回访。可是,无惊无险的光阴仿佛是一种亲切的责备,修路又一次成为村民们的心头愿。
  可是,这么多年,村庄里的土地差不多卖光了,也没有集体主义的副业。人们忙于生计各自为战,以至于村里积蓄有限,独立整修好两条道路就成了战战兢兢的期望。村里的路连着四方,为了完成修路,村委不得已成立了捐款委员会,向极少有缘再见到隐隐现现繁星的村民以及居家在外的村友募捐。然而实际上,这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固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但对一个“没落”的村庄来说,寻回价值的认同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唤醒村庄里的每一个人,然后让每一个人都与自己内心滋长的冷漠的厌倦、刻意的无关说再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