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风筝之爱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以后也能靠手艺吃饭了
织机前走的路,可绕地球三圈
救起溺水男孩没留名就走了
两个困难孩子落户有希望了
好心人不要钱愿治面瘫男孩
2015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后也能靠手艺吃饭了
  沈桂青(右三)指导学员编织花篮。



十几名残疾人来到爱心组织学习编织花篮
  8月9日上午,来自奎文区和潍城区的十几名残疾人来到潍坊惟爱公益助残中心组织的首期编织培训班,学习编织花篮。他们希望通过掌握一技之长,给家人减轻负担,学成后的作品将由惟爱公益助残中心的志愿者们通过义卖和联络厂家、网店等方式卖出去。

老师
学成归来传授技艺

  当天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奎文区四平路与卧龙东街交叉口北行200米路东的一家店面,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几名参加编织班的残疾人。他们有的是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妇,有的是暑假在家无事可做的残疾少年,也有一起学习编织的聋哑夫妻。一旁的空地上放着若干捆塑料藤条和一些编织花篮用的模具。
  所有人员到齐以后,负责教授编织的沈桂青开始教大家下线,她教得仔细,大家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就上手了。
  记者了解到,沈桂青腿部稍有残疾,之前经常和残友们一起参加活动,她今年6月份去济南学习编织花篮,回来后开始做公益,免费教授其他残友。“我颈椎不好,一开始家人不让我去济南学习,我跟家人说,残友里面没有几个能出远门的,我去学学,回来教给残友们,家人才同意我去的。”沈桂青告诉记者。
学员
带着儿子来学编织

  学员中,一对40岁左右的聋哑夫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学习过程中始终以手语交流,脸上满是兴奋的表情。记者了解到,丈夫叫丁文力,妻子叫崔晓琴,夫妻都在物业公司工作,此次学习编织花篮是为了增加点收入。
  学员解女士是带着18岁的儿子来的,儿子的大脑和腿部有一些轻微残疾,在一所残疾人学校上学,正值暑假,眼看着儿子每天在家无所事事,解女士很着急,便想着给他找点事情做。“我不知道去哪里给他找些能做的事,就打114查了残联的电话,跟残联表达了我的想法,残联给我推荐了惟爱公益助残中心,说是专门帮扶残疾人的,我就跟这边联系上了。他们告诉我有个编织培训班,我就带着孩子过来了,学点东西总比整天窝在家里强。”解女士告诉记者。
  学员中情况最差的是今年27岁的玄百岁,他来自潍城区的一个村庄,因先天性残疾,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了,是养父母收养了他,但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养父母也相继去世,他又成了孤儿。玄百岁的两只脚先天性内翻,其中右脚在2008年时严重病变,被迫从膝盖处截肢。双腿残疾再加上身体状况很差,他一直找不到工作,成年以前在青岛一家福利院生活,成年后回到了潍坊,一直靠低保和好心人的救济为生。“我现在每隔几天就会全身抽筋,抽起筋来非常痛苦,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自己出来学点手艺挣钱了。”玄百岁说。
组织
借助社会力量助残

  据了解,本次培训的场地、午餐都是志愿者免费提供的,为的就是让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解决生计。
  “残疾人并不是个只会依靠别人的群体,他们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的。”潍坊惟爱公益助残中心负责人仪宁告诉记者。由于残疾人出行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考虑到安全和培训质量的问题,此次他们只组织了奎文区和潍城区部分双手健全的残疾人。
  “来的都是些很需要学习、迫切希望解决生计问题的残友或残友家属。我们这个组织的宗旨也是让残友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但他们的力量实在有限,所以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帮他们一把。一头是残友的自立,一头是广大社会人士的爱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对接起来。”仪宁告诉记者。
  仪宁说,除了编织班,他们还会继续探索其他的残疾人谋生技能,争取每个残疾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计。编织班的首批作品出来后,惟爱公益助残中心的志愿者们会通过义卖和联系企业、网店等各种方式帮他们卖出去。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永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