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接地气服务智慧潍坊 |
孔令喆团队致力于为智慧城市的本地化服务 |
|
|
孔令喆 |
|

|
|
给每一个垃圾箱装上芯片,只需一个指令,垃圾车就可以到指定的位置接收垃圾,“智慧环卫”让环卫工坐在屋里就可打扫全城。“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城市的闭门造车,是国内顶尖技术与本土化服务的巧妙结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持有者,深挖于技术和服务领域的孔令喆最有发言权。 起步 瞅准方向,投身智慧城市本地化服务 服务器、软件开发、ERP、RFID、系统集成、智慧城市……9月1日,记者在高新区新华路与卧龙街交叉口附近的潍坊市大学科技园见到了正在给员工培训的孔令喆,从他嘴里蹦出的词着实让不懂行的人很头疼。从毕业辗转多地的工作经历到创业初期的摸索前行,到如今致力于为智慧城市本土化服务,孔令喆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大学时学的就是软件,毕业后在不少一线城市工作,接触了不少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的概念。”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孔令喆辗转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四年多的时间不仅给了他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让他探到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脉搏。2010年,孔令喆回到老家潍坊,拉起了自主创业的大旗。 创业之初,孔令喆带领自己的团队将方向定位在推进本土企业的软件化进程,希望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帮助企业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潍坊这个城市相对保守,对于ERP有点缺少概念。有时谈了半天,企业都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创业初期,孔令喆遭遇了不小的打击,在反复尝试和摸索中,孔令喆准备调整企业发展重心。“2013年,潍坊市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两个智慧城市试点市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早就在一线城市接触过智慧城市概念的孔令喆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发展 完成软硬件自主研发,拿下首个项目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不再新奇,但对于潍坊这个城市而言才刚刚起步。对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而言,拿到智能城市建设的大项目可谓难上加难。因公司知名度小而难以挤入市场、因不熟悉参数而失利……孔令喆已经不知道自己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不过,每次的铩羽而归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就像他的企业口号一样“睿者行远,联者恒盛”,“我们开始研习每一个参数、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软件系统、了解智能城市发展途中的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孔令喆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了软件硬件的自主研发,并且在一些小的项目中崭露头角。2014年,团队拿下了青州市弥河镇智慧环卫建设项目,标志着正式迈开了服务于智能城市本土化的步伐。 “智能城市建设的很多项目都是一些国内大型公司担当。这样虽然能够满足技术上要求,但是本土化的服务很不到位。当时我们整个团队都驻扎在弥河镇当地,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几乎走遍了镇上每一条街,了解了每一个街角的特色和需求。”孔令喆说,了解这个镇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量身定做才能更好地实现本土化服务,这也是弥河镇“智慧环卫调度系统”深受好评的最直接原因。 目标 拓展创新领域 真正服务潍坊 此后,高新区公安分局、寒亭区公安分局、奎文区公安分局等单位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中石化管道局奎文基地裕隆苑小区智能建筑项目……孔令喆带领团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不仅如此,国内一些一线企业公司开始跟孔令喆接洽,寻找合作的机会。 “现在我们还在红海里打拼,我希望的是团队能够在创新的领域找到一片蓝海,真正做到服务于智慧城市本土化,服务潍坊这座城市。”孔令喆表示,相比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潍坊这座城市在人才和技术上都难以达到顶尖状态,能够通过合适的渠道跟国内一线企业合作,本土企业通过“接地气”、“量身定做”等方式,才能打造出属于潍坊这个城市的智能化,而他将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奋勇向前。 文/图 本报记者 魏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