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教育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专家表示家长陪读有利有弊,集体生活对孩子身心有益
我市全方位构建起乡村教师支持机制
潍坊市优秀教师风采(三)
2015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全方位构建起乡村教师支持机制



  今年是第3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潍坊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管理机制”示范项目区;今年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按照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原则,建立乡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确保“引得来”。通过实施乡村学校“每校新进一名英语大学生”、“新进一名音体美专业教师”等计划,先后引进636名英语教师、621名音体美专业教师、54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土话英语”、“比划音乐”、“散步体育”等现象基本消除。潍坊市编办综合科科长李铭说:“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我们把有限的编制资源重点向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倾斜,自2008年以来,潍坊市按照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原则补充录用新教师达到13514人,年均补充1900人以上,其中80%分配到了乡村学校。”
  实施农村教师镇街安居工程,建立待遇保障机制,确保“留得住”。乡村学校驻地偏远,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教师面临就餐、住宿、交通,甚至婚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市政府自2014年开始,推进农村青年教师镇街安居工程,目前已建成40处。这种将农村教师食宿环境改善与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的方式,旨在建立以镇(街)驻地集中食宿、实行走教制教学的乡村教师管理模式,改善乡村教师从教环境。自今年1月1日起,还建立起班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按每班每月400元的标准,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在镇街及以下学校任教的教师,每月增发专项补贴,并随着任教年限逐年递增。为解决好乡村教师关注的职称问题,该市通过下放教师职称评聘推荐权,由乡村学校“一校一方案”、全体教师85%以上同意后自主实施;在评审环节,中级职称不预设淘汰率,高级职称评审,按乡村和城市分类确定通过率。
  优化专业发展氛围,建立助推激励机制,确保“用得好”。乡村学校分布广,校内教职工少,在各自学校进行较高水平的教研活动难度较大。结合督学责任区和教学视导团建设,以县域为单位选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立学科教研活动中心,组织乡村教师开展学习培训、业务指导等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网上教研等方式,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联系、定期指导、定期帮教。通过创新乡村教师考核机制,建立起涵盖师德、学生安全、体质健康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办法,将学校、教师从“分分必争”、“加班加点”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地精力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 本报通讯员 井光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