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美霞 扎根乡村教育,演绎幸福人生 1986年参加工作的于美霞,现为昌邑市饮马镇杨屯小学教师。29年来,深深扎根于乡村的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少年儿童的无限热爱,把青春年华倾注在教育事业这座百花园中,做出了艰辛的劳动与付出,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普遍爱戴和家长的信赖,先后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1986年,高中毕业的于老师满怀憧憬开始了她的民办教师生涯。当时的农村条件相当简陋,但她没有退缩,立志要把满腔的热情、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片生养她的土地上。 自2003年以来,全国各地到昌邑市饮马镇杨屯小学听课观摩的教师听课共计300多次,高达20000余人。同时很多学校开出丰厚条件,向她抛出橄榄枝,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对她来说,课堂上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亟待提高素质教育的薄弱乡村教育,才是她这一生的最爱,她要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终生。29年的教育生涯让她始终坚信“有爱,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她对学生的那种无私的爱,是她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石。于美霞的付出,更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们亲切的称呼她为“于妈妈”。 张进秋 勇于创新,潜心育人 张进秋是潍坊行知学校的一名高中地理老师。2000年他被评为潍坊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2003年被评为奎文区地理学科带头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 从2003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实施以来,张进秋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在任课教师缺乏、备考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她担任3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劳任怨,十几年如一日。作为教研组长,她以身作则,认真研读教材,研究高考考向,研究课堂教学,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让自己成为本学科带头人;作为年轻教师的指导老师,她在年轻教师培养、“传帮带”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催促她勤苦地工作着。 她关心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给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表,每次考试前后,她都会有计划地和每个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查找问题、制定计划、重塑信心、专注学习。在育人方面,她既是严格的老师,又是慈爱的母亲。对学生的关心俨然和自己的孩子一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这条路上,张进秋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做到极致。 徐坤红 给折翼的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 毕业于泰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徐坤红,现任潍坊聋哑学校语训康复部中心主任。凭着对特教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徐坤红已经在潍坊聋哑学校奋斗了近30年,她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守护着特殊教育事业。 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将全部青春年华奉献给聋儿康复。先后有近百名聋儿能够开口说话,很多聋儿进入健全学校就读,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而她也先后荣获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市直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徐坤红老师爱生如子,将每一名聋儿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时常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她在残疾孩子心中是称职的“妈妈”。工作中,徐坤红在教好课的同时还注意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并通过所学知识结合聋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效果显著。徐坤红还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把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与心得撰写成论文并多次获奖。 她像一位美丽的天使,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为这群折翼的天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李汝霞 让青春在教育事业中闪光 她怀着对教育的无限眷恋,凭着孜孜以求的努力,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她怀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精心呵护学生健康的成长,由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市优秀教师、市教学能手和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十几年来,她积极参加新课程实验改革,在个性化教学、特长生培养、信息化建设、新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她就是潍坊综合保税区实验学校教师李汝霞,虽然现已担任事务处主任,但她依然任教着二年级数学和美术等学科。 平日里,她坚持利用“碎片时间”为自己“充电”,强化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在教学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走在前头、争做表率。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她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探索出一套“互联网+课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发制作了大量课件,并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她每年讲授公开课20多节,其中《文件夹的使用》、《让文字更漂亮》等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质课一等奖。她还先后承担多项省、市级重大实验课题,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奖。 随着工作深入,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校宣传等一项项重任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但她从来没有抱怨、懈怠,而是凭着一名党员的骨气和用心用力、只争朝夕的锐气,奋力实干、不断超越,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诺言,绽放着青春的亮丽光彩。 本报记者 刘江峰 本报通讯员 陈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