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帆
近日,江苏如东县环卫处南区60余名环卫工人领到人手一个白盒子,根据要求他们上班后必须进行佩戴。“据说这是GPS,用来监管我们工作的。”对此,如东县环卫处一名负责人解释称,该设备为便携式定位终端,是为了实现智能环卫管理的一种手段,包括管理者都需要携带。 (9月16日《广州日报》) 给环卫工人发个GPS的白盒子,看起来是管理者的“家务事”,却在舆论场引发一片吐槽声,客观地说,这里既有民意对前期多地苛待环卫工人的情绪性反弹,更重要的,还是这种貌似高大上的管理路径,伤害了环卫工人的尊严。环卫工人上班又不是卖身,需要随时随地被看不见的“技术之眼”盯梢吗? 这样的“智能化”管理纯粹是懒政开出的不人性之花,想必也结不出什么“好果”。一方面,环卫工人不理解,更别谈“支持”二字了;另一方面,舆论清一色一边倒批评,明显事与愿违,又何尝不是弄巧成拙呢? 真正最需要GPS来监控定位的,不是千辛万苦的环卫工人,而应当是疏漏多多的公车及公职人员。比如这几年,有关以GPS反“车腐”的呼声很高,建成的系统也不少,但有几个城市敢在公车上装GPS?又有几多装了GPS的公车敢把轨迹监督权交给民众?该定位的不好好定位,却在环卫工人身上打主意,难免有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的嫌疑。 安装GPS是一个“馊主意”,作出这个决定的官员不会理解环卫工人的辛劳。管理得有人性的逻辑,对待这个本已亏欠多多的群体,也许多一些理解比敌意十足的GPS定位更抚慰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