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钦 最近看美剧,似乎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和我们差不多,要说剧中的什么是我们身边没有的,就是剧中的老爷车了。1964年的福特野马依旧驰骋在公路。按美国人的标准,30年往上的车算经典车,50年往上的车算准古董车,100年往上的车算古董车;按英国人的标准,二战以后的车都不算什么,只跑了这几十年,只能算是交通工具。 在我们身边,一部汽车很难活过15年。对于汽车,人们只爱慕它们年轻时的容颜,却没几个人愿意陪它们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其实以现在的造车技术而言,一台车随随便便跑个三五十万公里、用个20来年都不会有问题。在德国,车龄超过20年的汽车大约有300万辆,占整体保有量近一成。20年前的造车技术,不论是车子的环保标准还是耐用性,跟现在的车都没法比,但人家的车还在跑,我们的车却要被批量赶进拆车厂。即使政策将来宽松一些,车主们把车看成快速消费品的观念已经养成,又有几人能把车子当心肝宝贝一样娇惯,让它们在几十年后还能青春永驻? 车子其实是一种耐用消费品,而且是我们日常能够拥有的最为复杂的物件。它是一座移动的小房间,里边还有必要的家具和娱乐设施。这座房子就外观和内装而言,都有艺术上的讲究和工艺上的考究。就可移动性而言,它还有着精妙的机械、电子方面的奥秘。说到可玩儿性,它比一台音响、一个钟表、一件玉器,要能咂摸出更多的乐趣。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实用主义者,它又是一部能陪伴你几十年、能一直传给儿子甚至孙子的交通工具。在现在的环境下,一台车想体面地成为经典车甚至古董车,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没有赶上几十年前人类汽车工业文明最灿烂的年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车价值高,成为旧车,价值会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当车辆经过足够年限,成为经典,承载文化时,价值又会上升。至于我们何时有自己的老爷车文化,很难说有具体时间,但中国总能给世界惊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