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教育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孩子上小学,鞋带开了不会系
考英语四六级,埋头“刷成绩”
侯镇一中:开展课程整合彰显学校特色
2016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上小学,鞋带开了不会系
家长应尊重孩子内在心理发展规律性,防止包办代替
  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烹饪活动课。



  心理学认为,手不但是劳动的器官,还是认识的器官,手巧的孩子更聪明,因为它的动作发展在智能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知识来源于动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和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孩子动脑又动手,心灵手巧。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家长包办,孩子动手能力减弱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网络电子时代下,他们常依赖电子产品,与此同时,学生的户外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却在减弱。
  当今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角度的,他们看起来视野开阔,谈起来见多识广,对各种美食也如数家珍,但可能最简单的一道菜都不知道是先放油还是先放菜。
  一位从教多年的小学老师张老师表示,学生的操作能力主要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得不说,现在很多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了,连最简单的叠被子都不会,还要爸爸妈妈帮忙。”张老师说,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该引起大家的思考。
  记者发现,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生活基本被父母包揽。6岁的孩子还不会用筷子;上小学的孩子鞋带开了还不会系……在这种“温室”里,孩子越来越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一遍体验胜过十遍说教
  动手能力是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潍坊心理专家张艳青表示,学生内在的认知、情绪、意志最后都要通过外在行为也就是动手能力表达出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孩子一遍体验胜过家长和老师十遍说教。”昌乐一所中学的老师夏清义认为,“体验式教育”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落到实际中,让知识得到一个良好的输出,而不是在书本里不停地绕。
  城区一所小学的办公室主任隋立波表示,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不够的,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一起培养。城区另一所小学的教导处主任王东庆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小学生想让动手能力真正发挥效用,就要做到手脑并用,用脑的同时用手去实践,用手的同时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发展。
动手带动思维更加灵活
  如何实施“手脑相长”的教育?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新的教材注重了促进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也逐步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
  夏清义说,学生动手能力主要通过拓展课程得以锻炼,拓展课程的实施,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多种途径实现。为此学校成立了美术社、书法社、摄影社等不同社团,还不断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立体多元育人体系。
  夏清义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不仅都能动手操作,还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当代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欠缺,通过学校搭建平台,可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将技能展示出来,让孩子收获更多。”隋立波说。
  王东庆表示,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不仅要体现在语数英课堂中,更要体现在音体美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带动思维更加灵活,内化知识,生成智慧,形成能力。

家校做好陪伴者
  让学生自己做主、安排假期生活,有充分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读书等,这样既能学到课外知识,又得到了锻炼。
  张艳青表示,6—12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洗脸、穿衣以及家庭卫生都是可以参与的,通过自己动手完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谁也无法陪伴孩子一生。
  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时,应尊重孩子内在心理发展的规律性,防止包办代替。要尊重信任孩子,家长和学校可为孩子创造更多具有动手活动的机会、空间和平台。
  张艳青说,老师和家长要做好陪伴者和观察员,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感受,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在培养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引导孩子注意做好风险管控,注意安全意识的自我培养与管理。本报记者 刘江峰 肖冬梅 张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