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家干 时下流行一句话,“留住乡愁”。乡愁,就是人们对家乡传统事物挥之不去的眷恋。掺上高粱面做成的面条,潍坊人叫红面汤。汤,就是带汤的面条。外地人不理解潍坊人为啥叫面条为汤。《新华字典》解释说“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液汁”,看来,潍坊人用词非常了得!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而干燥。我们的先人发明了红面汤,粗细搭配,主副合一,热汤热水,连吃带喝,既充饥,又补充了水分。吃后脸颊流汗,浑身舒坦,爽! 红面汤的成分有面粉、豆面、高粱面,按一定比例合成;因高粱面是红色的,擀成的面条也是红色的,所以下出的面条叫红面汤。时下,潍坊市场上到处有卖加工好的红面面条。煮面条时要加上萝卜条,俗话说“加上个萝卜腚”,即生吃萝卜后剩下的部分,说明潍坊人特会过日子。当然,还可以加上萝卜缨、白菜头等,达到主副合一的目的。煮面条不熟锅,开锅后,加上早用盐、香油煞好的葱花末,这样,是为了汤的清爽。看吧,潍坊人的穷日子,追求的也是那种高雅清淡的氛围。临吃前,放上腌制好的韭菜花,那味道,过瘾!这种面条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作为饮食习惯,自然形成了一种潍坊人独有的乡愁与归属感。老潍坊人在一起聊起红面汤,那可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据我的老友、现住北京的曹先生说:“北京超市里只有小米面的粗粮面条,没办法吃到咱们的红面汤,馋啊!” 说起红面汤,就会想起早已离世的妈妈,热泪必然要夺眶而出。冬日傍晚,妈妈每天都要擀红面面条,面和得很硬很硬,面皮擀得劲道,条切得均匀。做好后,父亲与孩子们都坐在炕头上,一人一大碗,唯有妈妈一人,坐在外屋的锅台边,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咸汤泡窝窝头吃。过去的穷日子,红面汤是奢侈品,她不舍得吃那碗红面汤。那情那景,永远刻录在脑子里,今生今世,永不泯灭。 妈妈的伟大,没有长歌当啸振聋发聩的悲壮史诗,只有那滴水穿石殚精竭虑的默默奉献。母爱中形成的那种乡愁,从隆冬那碗红面汤中潺潺流了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