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03版
这七天 风雪压轴 |
第04、05版
这七天 出行脚步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在经济效益、观念等影响下,拜年、走亲戚等年俗在简化 春节是一年的结尾又是新一年的开始,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祖祖辈辈习惯用最淳朴最丰厚的仪式献上感恩和敬畏。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俗在变化,年味也多了不一样的滋味。 伺候蔬菜放首位,走亲友得挤时间 对于寿光市纪台镇安家村的村民来说,过年意味着西瓜又到了移种的时节、地里的农活又到了最忙的时候。在这个蔬菜大棚发展已经有26年之久的小村庄里,忙年的也越来越少,就连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是奢侈。 “咱这边大年初三开始就得串一遍门,两边的亲戚加起来十几家,一天串下来得耽误不少工夫。初三一早,我在拉草帘子之前串了几个门,人家还在吃早饭,有点欠礼节。”家里有三个高温棚和一个保温棚的安东升说,农历正月初三他7时就开始串门,赶在拉草帘子之前串了四个门。“都是放下烟酒茶,寒暄两句就走,生怕耽误了干活。” “谁家没几个大棚,你家今天不忙,人家还挺忙的,不敢耽误。”村民魏林表示,走亲访友虽然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礼节,但是因为农忙,大家渐渐避繁就简。 家里种有西瓜和茄子的魏伟说,很多农活错过了时节就赶不上好价格,而更多的农活则跟“犁上套”一样,根本停不下。所以不光是过年,很多节日他们都只能在农活中度过。 在大棚里过年,鞭炮饺子啥都不缺 在寿光市西环路化龙镇路段附近有一群外地人,为了管理好蔬菜、学到种菜技术、赚更多钱,选择在异乡的蔬菜大棚里过年。 12日上午,记者来到寿光市西环路化龙镇路段附近的大棚区,每个大棚旁边都有一间小房子,房门上贴着春联,房外地上是红红的鞭炮纸屑。菜农于春明来自聊城市,今年52岁,就在这里住。 记者在他的住处看到,一间屋子约30平方米,陈设简单,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屋子中间生着一个煤炉,于春明的妻子正在陪着15岁的儿子看电视。而于春明在大棚里全神贯注地管理着刚开花的西红柿。“我们种植了两个蔬菜大棚,即使大年初一,也得给大棚拉放草帘,管理棚里的蔬菜。”于春明说,虽然是在大棚里过年,但是鞭炮、春联、年货和孩子们的新衣服一样都不少。“在这里过年同样有年味,唯一不足的就是无法回家看望老人。” 除了于春明外,这里还有多名外乡人没回老家过年。“当地菜农很好,过年的时候,有的还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我们外乡人在这里过年很开心。”来自菏泽市的菜农张先生说。 视频拜年更亲切,发发红包潮味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视频拜年、语音祝福、发红包…………这些新年味让春节变“潮”了。 从农历腊月廿八开始,诸城市昌城镇前官庄村的海燕,就开始了微信视频拜年、语音拜年。就连53岁的父亲也会使用微信拜年送祝福,好不时尚。 “我给你100元现金,你给我发个100元的红包。”农历腊月廿九赶回青州市谭坊镇老家过年的张修利让侄子“充实”了一下自己的微信钱包。“过年了,得给家族微信群里的孩子们发个红包助助兴。”张修利说。 “我们叔伯兄弟一共18人,现在大家都分散在天南地北。”张修利表示,以前每逢过年,打电话就是兄弟们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但声音终究替代不了音容笑貌。今年除夕,他通过家族微信群,与兄弟们进行了视频聊天,各自怎么过年一目了然,聊到动情处还对着镜头举杯祝福。“这才叫‘天涯若比邻’。”张修利开心地说。 几十口人欢聚酒店,省了不少麻烦 每到春节,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习俗。然而,假期短、亲戚多,让不少人叫苦不迭。这两年,春节走亲戚变得越来越简约。 2月8日中午,临朐县一家四星级酒店内十分热闹,来自临朐县东城街道席家洼村的50多名席氏家族的亲戚们欢聚一堂。参加聚会的席景涛告诉记者,这可不是普通的聚会,而是历年春节走亲戚的“瘦身版”。 席景涛说,往年春节,他把大量的精力时间放在走亲戚上,感觉非常累。后来,他与家族内的几个亲人一商量,想通过聚会完成“走亲戚”,既免去了挨家挨户的麻烦,又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对于如今走亲戚简约化,家住临朐县柳山镇李家庄村的李法成,也深有感触。他说,由于长辈很多,往年为了能把所有的亲戚走完,他一天就得走三家亲戚,分别留下吃早中晚饭。不仅他累,负责招待的一方也非常辛苦。经过与几个亲友商量之后,今年他将走亲戚简化了,大部分亲戚家都是提上礼物见个面聊会儿天便走,不再留下吃饭。 文/图 本报记者 魏慧敏 邓永杰 张身率 李楠 隋炜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