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自行定价。20日,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今后高铁票价将逐步走向市场调节,不再“一成不变”。 (2月21日新华社) 高铁动车票价少了发改委这道“紧箍咒”,改由铁总自行定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会是“票价要涨的节奏”,至少在春运等热门时段,回家成本会有一个“跃升”。 公众的这些疑问自然不会是“无厘头”,但从铁路客运和市场经济发展出发,票价该不该放开?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客观地说,由铁总自主定价,有利于打破高铁票价“一成不变”的现实,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使市场需求和运能更好匹配。铁总拿到了“定价权”,不是说部分热门线路的高铁票价不可以上浮,但“上浮”不是“定价权”的全部内涵。准确地说,这里的“定价权”,既包括“上浮”,也包括“下浮”,还包括“维持现有价格不变”。铁总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更为科学的票价,合理调配运能,减少资源浪费。 从旅客出行体验的角度,就算一开始不适应,但只要符合市场规律,经过一个“过渡期”,旅客还是会接受的。但在这个过渡期内,发改委和国家铁路局等监管力量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不能缺席。毕竟,铁路票价关系到的人太多,发改委必须要监管票价,《价格法》、《反垄断法》也得发挥作用。出现问题后,要有应对的策略。 此外,在铁路领域引入社会资金,让这条“鲶鱼”发挥“搅动作用”,也是一条现实的路。通过这些保障措施,避免铁总“自主定价”沦为为调价而调价,才能达到深化改革的目的,让旅客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实惠。 说到底,铁路是一项民生事业。旅客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特点,应该是调价的重要参考因素。惟有将“合法、公平、诚信”落在实处,探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让票价“不出轨”,让铁路行业更有奔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