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儿童电话手表因为有定位和通话的功能,受到广大父母青睐。那么,这样的一块手表真的能带给孩子安全吗?从去年开始,多款儿童电话手表的相关漏洞,被白帽黑客陆续公布在国内安全平台乌云上,漏洞的主要根源在厂家的服务器上。“黑客”后台拨号,儿童电话手表显示“爸爸”。 (本报今A15版) 既能定位,又能通话,儿童电话手表主打的“安全”、“便捷”概念迅速深入人心,销量也与日俱增。可是,当陌生人的电话通过厂家服务器的漏洞,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最信赖的“爸爸”,这道安全防线却显得这般不堪一击。本为“防狼”而生,却充当了“引狼入室”的工具,想到这样可怕的情形,难免让人疑虑陡增。 看看儿童电话手表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产品未对验证码输入次数进行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无限次输入,对黑客而言,在这种情况下试出密码不过是小菜一碟;还有一些儿童电话手表只对手机端进行了身份确认,但未对手表端进行身份保护,这也会存在可乘之机……安全性貌似千疮百孔,但其实,修补漏洞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只要有一些网络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就能做到。只要厂方予以重视,安全漏洞完全可以堵上。 遗憾的是,虽然去年多款儿童电话手表品牌已被曝光存在安全漏洞,但时至今日却迟迟未得修补。多数企业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搞研发,且更多在外观上着力,性能上难以让人满意。还有一些品牌,完全是跟从热点涌进市场,这部分多是一些第三方传统电子厂商,其甚至没有一支独立的技术团队和服务器,难免技术不到位。 此外,目前国家对儿童电话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尚无统一详细的标准规范。所谓“无规矩难成方圆”,从某种程度上讲,恰恰是监管的漏洞,造成了多款儿童电话手表的安全漏洞。 对儿童的安全保护是天大的事,既然儿童电话手表的消费者定位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则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无论标准多高、规定多严,都不会过分,断然容不得任何漏洞的存在。针对儿童电话手表不“安全”的严峻形势,在外部监管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尽快出台相应的质量标准,据此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将不合格产品挡在市场门外;在内部监护方面,要清醒认识到,靠手机定位远不如家长用心。要对电话手表的功能有客观理性地认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安全看护工具,充其量也只是“锦上添花”,对其作用“盲目崇拜”,本身就是一个大漏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