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 准妈妈让人心痛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近日,网上出现一组自称“00后”女孩将生小孩的图片,引起网友热议。网上图片显示,准妈妈是2000年出生,准爸爸是1999年的。这对“小爸妈”声称已经结婚,领证不着急慢慢等。 (4月25日《法制晚报》) 客观地说,单凭网上的几张图片和只言片语,并不能支撑此事的真实性,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类似现象作出严肃审视。当全社会被剩男、剩女的“恨嫁”“恨娶”“处理不掉”等种种哀怨之声弥漫时,人们更容易忽视另一个极端——早婚早育。在这件“晒生育”的事上,悖离法律规范的“00后当妈”,无论如何让多数旁观者高兴不起来。从早婚到早育,折射出的是价值观的迷失和错位,是一个阶层或群体的生存困境——发展路径单一化的青少年,过早地进入成人的婚姻模式。尽管他们具备了生育能力,但从养育下一代的角度,第一步就失去了法律保护,往后又如何让人放心? 站在早婚者的视角,网上“晒生育”所透露出的,是这样一种心理:当早婚行为得不到法律认可,行为人便转而寻求社会意义上结婚的“正当性”,认为只要将婚姻关系公之于众,完成自认为合理的“仪式”,就算“正大光明”了。至于法律意义上的诸多“必须”,正如网上所言,大可以“领证不着急慢慢等”。 不得不提的是,在一些法律观念淡薄的地方,一些家长本就认为早婚可以让孩子早点“收心”,早婚者非但不需承担任何道德压力,反而会为其赢得“有本事”的评价,收获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如此,在陈旧的生育观念和浮躁焦虑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双重感召下,“早日成婚”、“早生贵子”成为个别地域、个别群体的一种普遍性社会心理,早婚早育自然就有了沉渣泛起的机会。 沉重背后自有沉重,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必须要面对的是,在教育成为底层群体向上流动主要渠道的社会语境下,一些难以通过这条路改变命运的青少年,又该到何处寻找未来?对于社会资源匮乏、熟人网络稀疏的贫困青少年来说,辍学打工更像是无可奈何的宿命。一旦这种生活困难代际传承成为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阶层间的巨大鸿沟。面对这些难以克服障碍,要想实现人生突破,早婚早育作为一种“保守策略”,成为一种“次优选择”。 等待新生命诞生,本是一件最值得开心的事情,“00后当妈”却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对于这种社会问题,一方面要对陈旧的生育观念进行纠偏,另一方面也要全社会正视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发展困境。只有教育公平实现了,社会流动顺畅了,个体改变命运的渠道丰富了,才会从根本上减少早婚早育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