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在湖北、江苏高考考生家长间引起轩然大波,两省分别调出4万、3.8万个招生名额,多个城市引发家长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前聚集现象。5月13日,两省教育厅都解释称,调出计划不影响本地的高考录取率。 (5月14日《江南晚报》)
作为考生家长,突然看到本省高考“减招”的消息,难免会联想到自家孩子录取机会减少的后果,万一因为“减招”而落榜,考生和家长恐怕都不会甘心。 作为家长,心有不甘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高校招生名额就像一块“蛋糕”,把自己的那份切掉一块给别人,就意味着自己的“蛋糕”少了,高考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激烈。因此,他们才不得已找当地教育部门诉苦,为孩子捍卫倾尽全力争取的前程。 然而,两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在事后紧急辟谣,调出计划并不影响本地的高考录取率。在闹剧发生以后,教育部门公布了几组数据,2013年—2015年,江苏省的高考录取率从85.8%提高到88.8%,湖北省的高考录取率从80.4%提高到87.0%。据测算,预计两省2016年的高考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都将比2015年有所提高。 在教育部门纷纷表态下,那些到当地教育部门“请愿”的家长们不知会不会如释重负。如果教育部门在公布调控方案时就公布这些数据,也不至于闹得人心惶惶。 一则本充满公平和民生善意的消息,却意外引起家长们的焦虑,这提醒教育部门,在出台关乎民生福祉的公共政策前,应充分考虑政策所带来的群众反响,尤其是信息不充分、不够透明的情况下,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事前不“三思”,缺少谋篇布局,就有被误读的风险。 以本次调控招生计划为例,从字面上看湖北、江苏的招生计划确实减少了,但录取率不降反升,如果能早早地打开窗户说亮话,事先拿出这些精准的数据研判,也不会落得如今这种狼狈的局面。因此,政府部门公布政策,不是知会一声就能了事,而应该充分顾及政策对民众带来的影响,提前打消民众心中的所有顾虑,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减招”带来的“请愿”闹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