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汩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光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是可以互祝快乐的,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端午节当天,这则在微信朋友圈中沉寂了一年的“扫盲帖”再次“趁兴而来”。 (6月10日《现代金报》)
读罢这则“扫盲帖”,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难道这么多年我们把端午节过错了?如果不是媒体辟谣,笔者还真是当真了。 笔者佩服这名“杨光宇教授”,短短几句话,就开启了霸屏模式,把好好的一个端午节“挤兑”出一副苦闷相。 其实,这则谣言是一个老段子了,去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就曾连发5条微博提出质疑,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谣言又卷土重来,一群网民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科普”。笔者不禁想问,已经被辟谣的谎言咋还有人信? 首先,这则谣言打着“非遗”专家的幌子,让人肃然起敬,而且句句引经据典,颇有科普的味道,怎能不折服“门外汉”们? 再者,文中一开始,伍子胥、曹娥、屈原这些投江的先人一字排开,营造出悲壮的气氛,继而与清明节摆到一起,这样的氛围下,说“节日快乐”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而安康一词古韵十足,又不失实用,自然容易被网友接受。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少网民就“沦陷”了。其实,虽然端午节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何以不能互祝快乐? 所谓端午节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不过是某些“专家”炒作出的噱头罢了。网民之所以中招,除了文字足以掩人耳目,更在于正中下怀的“盲”字。不可否认,在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方面,不少网民确实是“盲”的。对于很多人而言,传统节日只剩下节日和美食,觥筹交错之后无心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看到“扫盲帖”之后,便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成就感,自然愿意信以为真,并转发给朋友,显得“高人一等”。 “扫盲帖”骗人无数,真科普何时到来?或许,传统节日教育应该加把劲了,别再让这些谣言来戏弄我们的网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