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需要“多等半分钟”的慢节奏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感谢,每天早上7点45分左右,停靠南京静淮街的829路公交车司机”。近日,正在家中坐月子的江苏南京市民窦女士特意发了一条微博,想要感谢一位素不相识的公交司机。在她怀孕期间,这位司机每天为行动不便的她等上约半分钟,等她找到座位坐稳了,才开始启动车辆,让她心里暖暖的。 (7月17日《现代快报》)
在分秒必争、步履匆匆已成人们生活常态的“跑步走时代”,凡事求快被许多人奉为言行举止的不二准则。于是乎,在日常生活中,“赶时间”就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座右铭,许许多多人的喜怒哀乐被裹挟其中。而有过公交车乘坐经历的朋友,想必多多少少也见识过患上“时间烦躁症”或“速度烦躁症”的大嗓门司机,最明显的“症状”便是不耐烦——有乘客上下车慢了,问路“啰嗦”了……所有“费时间”的事都会令其心生烦躁甚至愤怒。正因如此,这“多等半分钟”的细微之举,就如同伏天里的一抹清凉,给人以久违的道德抚慰和感动。 善良是会传染的,这条满含温情的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在社会上激起一片“寻找好司机”的涟漪。经媒体联系后得知,当事司机是一名“85后”奶爸,面对一名素不相识的慢腾腾的孕妇,这名公交司机对她的特殊情况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正如他所说“我老婆在怀孕的时候,出门也是特别不方便,我特别理解她们的辛苦,这也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正是在这种“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推己及人思想的感召下,“多等半分钟”的温馨一幕才一次次如约上演。 在这幕真实的“情景剧”中,面对大肚子的孕妇,已为人父的公交司机通过“多等半分钟”来传递善意和关心;面对公交司机这“多等半分钟”的体贴关照,孕妇用发微博的方式来表达感激与谢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没有说过话,也没有打过招呼,却依然可以完成彰显善意的互动。这种“真诚的默契”或者说“默契的真诚”,向公众生动诠释了一种“因慢而生”的柔性力量。 从时下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角度看,这一次次的“多等半分钟”,并不能为公交司机带来什么“好处”。也正因如此,孕妇口中的“等我坐稳了再开车,即使只有我一个人下车,不用我站起来就会停车”这样的细节关照,很多公交车司机选择了有意无意地“忽视”,在孕妇尚在挪步走向座位的时候起步、加速,只为去“赶时间”。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生育下一代不仅仅是孕妇个人和家庭的事,也离不开公共部门、用人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呵护。从这个角度讲,纵然生活节奏加快是客观现实,但“多等半分钟”所体现的张弛有度、快慢有序并不与之相悖。这个社会需要对善良和责任的坚持,需要对共同体意识的守望,正因为那些“多等半分钟”的举动,社会的温度才不至于一味趋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