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深圳地铁11号线在8节编组的车厢中,除了6节普通车厢外,还另外设置了两节商务车厢,票价为普通地铁票价三倍左右。普通车厢内人潮涌动,而商务车厢内宽大的雅座上,稀稀拉拉只有数名乘客,显得有些空荡荡。深圳地铁集团回应称,设置商务车厢是为“提升长距离乘车的舒适性”。 (7月23日《新京报》)
整整一节地铁商务车厢,只有寥寥几名乘客,而普通车厢却人挤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证明,深圳地铁设雅座就是一个“败笔”。 虽然深圳地铁声称是为提升长距离乘车的舒适性,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在运能还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情况下,就设商务舱提供差异化服务,挤占公共资源,恐怕有舍本逐末之嫌。或许,深圳地铁设立雅座,把票价提高到原来的3倍,打的只是增收的“小算盘”。 谁曾想,乘客并不买账,商务车厢内空空荡荡,深圳地铁“捞金”的愿望破碎了。他们的这个错误让两节车厢的运力几乎白白浪费,这样的代价是否有点太惨痛? 如今木已成舟,取消商务车厢已不现实,现在再指着深圳地铁的鼻子骂也无济于事,我们不如静下心来反思如何在以后的决策中别再走歪路。 其实,早在深圳地铁11号线开建之初,就存在是否应该设雅座的争论,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可这并没能阻止深圳地铁的脚步。回过头看,如果深圳地铁能尊重民众的意愿,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 对于民众的反对声音,深圳地铁权当是“耳旁风”,依然自顾自地设雅座。现在雅座遇冷,浪费了运力,深圳地铁还在用“提升舒适性”为自己辩解,难道民众的质疑只是“无理取闹”吗? 无视民众的质疑,这已不是深圳地铁的“初犯”了。2010年,深圳地铁举行听证会定票价时给出了3种方案。最终,他们在民众的反对声中选了最贵的方案二。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服务的是多数普通民众,民众应该有权“指手画脚”,深圳地铁却一而再地“特立独行”,结果酿成了今天的尴尬。当地相关部门该改改深圳地铁罔顾民众声音的戾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