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发 |
|

|
|
□ 李延枫
“有1个市提前征收2家企业下一年度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1254.73万元”……这份对问题单位“不点名”的审计工作报告7月26日被提交给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7月26日新华社) 以“某”代替有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让代表们怎么审议?又如何监督? 每逢审计报告出炉,公众都翘首以盼,希望“公开的点名”能给一些地方和部门施加“压力”。然而奇怪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审计报告露面后,公众却始终看不到究竟是谁有问题,只能对着“满是代词”干着急。 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希望被审计报告点名,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不敢公开、不愿意公开、不愿意整改的面目。如果审计报告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只搞“内部小范围通报”,那就可能会助长和纵容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歪风邪气。所以,审计报告必须敢于点名,公开越彻底,监督越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