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本届鲁台会科技范足
四项目试点产业融合发展
大学生创业有新资助行动
营业收入总额15年来首降
网约车管理莫开倒车
扣工资捐款还有人情味吗
2016年08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约车管理莫开倒车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即将“满月”,但地方细则的制订却步伐缓慢。最近,有地方陆续公布网约车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在准入门槛、运营方式上做出严格限制,引发争议。公众担忧,网约车管理会驶上出租车管理的老路。(8月27日新华社)

  国家“扶正”网约车后,赢得一片喝彩,但随着多地出台地方细则,准入门槛、数量限制等规定又让人大失所望,这与传统出租车有何分别?
  以兰州等地的细则为例,要求网约车进行统一标识、提供出租车发票、与出租车一样6年退出等,而且还沿袭了出租车行业数量、价格管制的思路,兰州市的网约车已经超过1万辆,却要控制在3000辆的规模,这样的规定比管出租车更严、更苛刻。
  套用出租车管理的老套路,这样的管理方式倒是简单,不仅不用绞尽脑汁制订新规则,还省得因管理不善闹出“幺蛾子”,简直是一举两得。
  可是,过度管控弊端太多,容易限制网约车的健康发展,甚至是开历史的倒车。如兰州市城运处负责人表示,网约车无论是车型、质量、配置都要明显优于普通巡游出租车,价格也高于巡游出租车。不可否认,价格管控可以预防恶性竞争,可竞争不充分,就势必增加乘客的出行成本,民众要为之买单。为了维护出租车的利益,就置民众利益于不顾,这样的改革能释放出多少红利?
  1万辆网约车压缩到3000辆,车主恐怕挤破了头才能拿到一张牌照。与出租车牌照一样,网约车牌照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很可能会步入出租车“炒牌照”的后尘,衍生新的腐败和权力寻租。
  有的地方还规定,网约车档次要明显高于现有主流巡游出租车,画上这条杠杠后,当地的网约车几乎要“全军覆没”。如此管理网约车,与打压又有什么区别?
  这些地方的管理细则无异于“新瓶装旧酒”,这种管控方式不仅制约网约车的发展,而且更像是以往对网约车进行单方面打压做法的延续,仍然让人看到地方相关部门抱残守缺的影子。
  当然,不排除一些管理者可能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想要“分一杯羹”,不想丢弃权力变现这一好处。
  地方网约车细则牵动民众的神经和切身利益,如何避免网约车管理“跑偏”,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新考题,若依然“新瓶装旧酒”,恐怕民众不会答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