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安丘新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三保障”为脱贫兜底
建立农村物流大企业联盟
平常心看待“另类”选修课
生活不能自理明确鉴别标准
A股低开低走沪指击穿3000点
举报“吃旺旺没旺”不该只是笑话
2016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常心看待“另类”选修课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死亡心理学”“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生命与爱情”“幸福心理学”……又到一年大学生选课时,高校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让学生有些小兴奋,其中不乏另类、新潮又特别的选修课。有媒体记者日前走进西京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课堂,感受了别样选修课的魅力。
     (9月26日《华商报》)

  死亡、性、财商、生命、爱情、幸福……相比于时下高校开设的常规课程,这类选修课确实足够“另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所触及的,正是国内传统高等教育少有关注的盲区、禁区和雷区。也正因如此,这种“另类”与传统的正面交锋,激起了叫好声和指斥声此起彼伏的争议。
  在展开讨论之前,不妨先引入这样一些事实:“大学生宿舍楼坠亡”“我国每年人工流产达1300万人次,大学生成主力军”“校园贷‘套牢’大学生”“毕业即失恋”。面对这些时有发生的悲剧,人们每每以“夏花凋谢”的感伤去表达痛惜之意,然后,多会对向“少不经事”的大学生群体“施暴”的外力因素大加抨击,比如,学生跳楼是不是因为校方做了过分之事?发起“校园贷”的“骗子”,是怎么窜入平静校园的?有的还会深入一点,质疑学校教育机制是否合理?是不是跟不上校园外的真实社会节奏?教育改革如何尽快破题立章?
  在这些弥漫着疑问的迷雾中,“另类”选修课的出现不啻于一道闪电,一些直面现实问题、正视人性善恶、不回避客观理性的课程,终于登上了久违的大学课堂,从“挤爆”教室的表现来看,学生们对其是相当欢迎的,老师自然也不必为了防止学生“翘课”而变换点名的花样。事实上,这并不奇怪,肇始于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公开课”,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无数好评和拥趸,说明真正走入人们内心、与生活和美好相契合的好课程、好教育,会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真正完成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欣慰之余,还有疑虑。既然这些选修课被贴上“另类”的标签,本身就说明其尚有值得质疑的成分,这方面最大的疑点,便是大学内涵延续与市场功利迎合的思考。应该看到,在选修课“热闹”的背后,有一种不好的可能性和趋势——一旦大学把设立“另类”选修课作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象征,一味地突出差异性、个性化,实际上就失去了大学的格调,将自身置于追求“时尚”特立独行的“无厘头者”,难免会陷入哗众取宠的套路。
  出于关心和爱护“另类”选修课的考量,如何将“另类”转为常态,还应对选修课的设立到实施,设置严格且科学的把控标准:该不该设立某一门选修课,设立后如何授课,能给学生带去何种影响,都应在综合评定基础上得到客观结论,再作取舍。如果只凭“新奇”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就设置某门选修课,则其存在便成为取悦市场、取悦浮躁的工具,坐实了“另类”,成为怪胎。
  对于大学来说,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是前提性任务,如果教育者自身尚且迷惑不解、执迷不悟,“另类”选修课注定会被其本该承担的教化人性、回归教育本意的重担压垮,成为教育改革的败笔和笑柄。所以,对待“另类”选修课,“乐观的清醒和理性”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态度,也唯有如此,这种“另类”才可能会善始善终、开枝散叶、有个结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