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潍坊跻身“GDP5000亿俱乐部”
86家快检室实行第三方托管
潍坊报业集团举行记者节座谈会
仅仅约谈电商远远不够
齐鲁资产交易网正式上线运营
针对法官检察官设惩戒委员会
动辄粗暴算啥教育
2016年1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仅仅约谈电商远远不够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国家工商总局7日召集京东商城、百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聚美优品、国美在线等15家网络经营企业,召开规范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行政指导会,对网络企业加强自治,规范网络促销活动提出要求。要求包括不得发布虚假广告,不得虚报特价揽客,实施有价无货的欺诈行为,不得先涨价再打折,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11月8日央视)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实体零售,电商自带野蛮生长基因,其不按套路出牌“玩花活”的特色,也已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种买卖双方的默契,合力促成了“双十一”“双十二”这种为消费而生的节日。但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于监管力量、惩戒措施迟迟不到位,每逢“双十一”网购促销大战前,一些商家玩“先涨价后降价”的伎俩已练得相当娴熟。有鉴于此,最近三年的“双十一”前夕,工商总局均约谈大型主流电商打“预防针”,要求全面梳理网售商品价格,已成为规定动作。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预防针”并未能发挥多大作用。
  约谈经常有,警钟经常敲,问题依旧在,到底为什么?
  以老生常谈的商品质量问题为例,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11种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专项抽查结果显示,检出99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7.3%。抽查涉及10家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多数在工商总局本次约谈范围之内。可以说,这类问题年年有,根子恐怕还得找到生产厂家,但电商平台有意或无意的疏忽也难辞其咎。
  老问题久治不绝,新问题又不断出现。比如,业内所谓的“厂家直供”“电商专供”,乍一看,顶着“特供”的名号,价钱还公道,简直就是“物美价廉”的业界良心嘛!殊不知,众多单纯的“吃瓜”群众就是这样被骗的。这些所谓的“特供品”,其实就是实体店商品的“简配版”,说得再直白一点,那就是缺斤短两、以次充好。这足以说明,一些电商平台并不具备基本的行业自律意识,利益驱使之下,依旧热衷于“玩概念”“抖机灵”。
  买家再小心,也比不上卖家“精明”,这种买卖双方的不对等状态,根本上在于电商平台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消费者要进场,就只能被动接受。如此,假如电商平台没有在“双十一”期间让利消费者的诚意,自然就会将规则设计为瞒天过海的“算计”“套路”。对这种情况,工商总局纵然再苦口婆心地约谈,也换不回电商平台方的推心置腹,约谈的作用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约谈最多只能起辅助作用,要真正规范和净化电商在“双十一”及日常经营中的促销行为,管理层还应介入更深,工商、质监、消协等要形成合力,并设立第三方投诉处理机制,在及时公布违规案例基础上建立“黑名单”,将新消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惩戒条款用足、用实。须知,只有打到了痛处,才可能“不敢”,也只有“不敢”久了,才会养成“不愿”的习惯。
  “双十一”是一个好平台,也已经形成了品牌,培养起了巨量的忠实消费群体。作为最大的受益方,所有电商平台理应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局面,自觉用心经营、诚信待客,要是因为黑幕重重搞得乌烟瘴气,令消费者敬而远之,悔之晚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