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年底医保全国联网
34个产品入围山东名牌
冬期施工开展安全检查
疯狂打赏
社会救援有了组织规范
堵死信息泄露须严法严罚
公安部解救被拐卖儿童36名
2016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堵死信息泄露须严法严罚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1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半小时内就可以追踪到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手机经纬度定位,准确到秒的开房记录数据,第三方软件作担保——来自媒体记者的这次起底调查,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对“隐私泄露”“信息裸奔”的认知底线。个人信息贩卖已经告别小打小闹、单打独斗或小集体作案的粗放式发展,进入到廉价、高效的成熟产业链阶段。
  正常来说,如果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足够给力,上述绝大多数信息,或许只有在警方出于办案所需、待走完诸多流程后才能集齐。但讽刺的是,几百元,只需要几百元,个人隐私就这么被廉价地出卖了,而且既买不了吃亏,又买不了上当。此情此景,谁还能淡定?试想,只是泄露一个手机号码,就可能被不法分子“骗死”,面对这么多信息被“一锅端”,谁又敢说不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时候?身处如此脆弱混乱的信息安全环境,一个人轻易就被置于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谈安全感已然成了“冷笑话”。
  压压惊过后再静心想一想,此事的确令人吃惊,却并不令人意外。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便捷的基础便是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不仅警方、社保、房管等政府部门掌握公民基本信息,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同样也拥有海量个人信息,形形色色的商家也着手建立客户数据库。对于个人而言,这种信息采集的过度及无序,其危险性无异于高空走钢丝,一旦有一步留下破绽,便是万劫不复。一再发生的悲剧说明,个人信息贩卖看似只是谋财,实则却已在害命。
  对于如此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由于窟窿太多,我们只能笼统地归因于“保护环节出现系统性坍塌”。而廉价的交易成本、无孔不入的窃取渠道,也印证着不法分子的狂傲和嚣张。与收益相比,他们承受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要从根本上破解个人信息泄露难题,还在于向立法和修法求解。
  在立法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但尚需一部专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兜底;在修法层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两个罪名,即“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又对此进行了修改,确立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民法总则草案增加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也受到舆论关注。似乎,法网已呈恢恢之势。
  但对比个人信息疯狂交易的严峻现实,只能说,法治的步子还得迈得快一些,法条的落实还得足一些,处罚的措施还得果断些,该入刑入刑,该定罪定罪。只有不法分子感受到的惧意多一点,公众的安全感才会强一点,生活才能从容一点、轻松一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