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打造食品消费最安全地区
潍河等16条河流设省级河长
90后“中年危机”
对“造假”课文就得较真
2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脱贫攻坚
中医中药戒毒我省取得突破
2017年04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造假”课文就得较真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近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尊严》被指“造假”的消息引发关注。4月7日晚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对此,有辩护者认为,“语文不是历史”“不必太较真”。
    (4月9日《法制晚报》)

  近来,媒体和舆论对于“假课文”的关注大有刷屏之势,在公众对《爱迪生救妈妈》真实性的质疑之声尚未散去之时,《尊严》又被揪了出来,被指斥为“造假”。如此“你未唱罢我登场”的节奏,直惹得一众网友惊呼:那些年,到底读了多少“假课文”?
  梳理过后不难发现,类似的“假课文”大多将背景设定为外国名人轶事,虽然本意是启发教导学生诚实、勇敢等,但故事本身却是虚构的,与真实的历史内容相矛盾。以《爱迪生救妈妈》为例,有较真的网友指出,世界上首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中间隔了30多年,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
  就在相关出版社表示已在新版教材中剔除争议课文时,不乏辩护者抛出了所谓“语文不是历史”“学生需要批判地看待教材”等说辞。这些辩护者认为,语文教材中不乏童话故事、民间传说,谁都知道是假的,但并不妨碍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就课文而言,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启发和触动,只要立意没问题,大可以允许杜撰性内容的存在。那么,真的可以这么理解吗?笔者委实不敢苟同。
  无论如何,不虚不妄的求真教育、求实教育应该是语文教育必须坚守的核心阵地。既然选择将实名实姓的真实历史人物列入教材,就必须秉承史家治学的严谨、严肃甚至严苛,传达精确客观的信息,这才是对学生、对教育最起码的负责态度。反之,如果忽略常识性错误,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与教材编写的专业性要求相背离,与教育本质相去甚远,更伤害了语文教材的权威性。一句话,不能拿一个假的故事去骗学生,去传递假的“正能量”。
  再进一步讲,这些“假课文”就像网络上大行其道的勾兑式心灵鸡汤,虽着眼于讲道理,初衷善意,但手段确是“恶”的。毕竟,孩子们尚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非观尚未建立健全,等到他们以后发现课本里讲的“名人故事”竟是骗人的,难保不会对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也产生怀疑,就像时下网友的反应一样——读了假书?上了假学?
  时下,社交网络上最不缺的就是泛滥的鸡汤,种种矫揉造作已经让很多人心生反感,对无病呻吟的务虚之风极其厌恶,相应地,公众对本该权威严谨的教材,也格外挑剔,寄望于守住这一方心灵净土。对于这种善意守护,教材编写者不妨以此为契机,小心求证,直面“假”、弘扬“真”,形成良性的打假互动,最终让教育回归本真,变得更为积极,岂不美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