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大观华夏·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网上刷单 15分钟赚5元
盘古氏案宣判三被告人获刑
江苏爆炸案嫌犯被炸身亡
河北山火致五死一重伤
2017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上刷单 15分钟赚5元
刷单制造虚假销量和好评,商品却以次充优



“爆款”牛排是拼接的
  “谁能想到,所谓的‘好评如潮’竟也有不少水分。”北京海淀区某高校教师谭慧经常在网上买牛排。最近,她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看到,10片/1300克的“澳洲家庭纯菲力西餐牛排”只要98元,价格诱人。
  谭慧起初有些疑虑:“低价背后会不会有猫腻?”但她查看购买评价后发现,这款牛排可谓“好评如潮”,有2000多人给出了好评:“肉感比去牛排店吃的都要软嫩些”“肉质绝对不错,购买不会后悔,下次还来,特别是包装细心周到”“肉很嫩,价格也还可以”……于是,谭慧下单购买了一份。
  收到牛排后,谭慧发现不对劲,其中有一块牛排,两边肉质颜色明显不同,解冻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整块牛排,属于“拼接牛排”,而网站却描述为“原切牛排”。
  明显以次充好的拼接牛排,为什么有那么多网友给出好评?“应该是碰到‘假’评价了。”谭慧说,有些网店会通过“刷单”,先制造虚假销量,进而炮制虚假好评,把一些并不太好的商品包装成所谓的“爆款”。
  现在谭慧网购时,会注意分辨评价的真实性。“很多网店的商品评论区有些好评内容相似,而且集中在同一段时间,这很可能是刷出来的。”谭慧说。
刷单刷成了“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刷单”无孔不入。网店销量、商品评价、餐厅点评、网约车司机星级……这些本应由消费者对电商经营者做出的评价,却可能经过“刷单”,完全变了味。
  在QQ群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刷”,就能找到上百个专业刷单群,如“淘宝刷好评”“京东互刷”“快手刷粉”等。杭州某网店店主郭颖坦言,刷单在行业内已经不是秘密。在她看来,开网店如果不推广,就像把商店开在深山老林,根本没顾客。相比电商平台高昂的推广费用,刷单成本低、见效快,几元钱就能买一条好评,一两千元就能升一颗钻,成为吸引顾客的“招牌”。“大家都刷,别人刷你不刷,生意很难做。”
  畸形的刷单功能强大,不仅能给自己刷好评,还能给竞争对手刷差评。去年,南京雨花台法院受理了南京市网络“恶意刷单”第一案。涉案店主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雇人大量购买对方产品,“恶意刷单”1500多次,给对手造成19万余元损失。
  业内人士介绍,刷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布需求、刷手接单、垫付资金、快递作单、代为签收、完结交易、好评截图,俨然“一条龙服务”。
  在搜索平台上,我们找到两家排名靠前的刷单平台“米粒网”和“淘刷刷”,页面设计与正规推广网站无异,不再是依托聊天软件的刷单“游击队”。我们以商家身份登录刷单平台后,只需要按流程操作就可以轻松购买刷单,“激活店铺”“前往淘宝后台进行验证”“发布任务”。在有的刷单平台,商家需先交纳100元左右的会费,之后就可以选择“空包单号”“信誉查询”“流量收藏”等服务。

“刷手”有“暗语”
  为了弄清刷单平台的运作机制,我们以“刷手”的身份,在米粒网进行了体验。注册账号后,按照“教学”视频,我们先在“新手考试中心”完成问卷测试,并向一个私人支付宝账号充值100元,用作垫付商品的储备金。
  在这个环节,平台提示“严禁在阿里旺旺聊天中提到平台、刷钻、刷单等忌讳字眼”“同一淘宝号刷单保证‘月不过20,周不过5’”。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所谓的“提示”,就是为了躲避平台监管。注册会员后,就能进入“淘宝大厅”,看到实时发布的刷单任务。我们抢到一单名为“夏季新款潮流男士短袖T恤”,商品价格是97元。任务栏显示,需进行“旺聊”“底图”“评语”三项操作。
  这些“暗语”代表着不同的刷单手法:“旺聊”就是与商家模拟购买聊天,如“老板,这件衣服有没有M码的”“包邮吗”等与产品有关的提问;“底图”是从头到尾浏览宝贝,并提供底图截图;“评语”则是填写规定好评内容,如“衣服质量很好,穿着舒适”。其他任务中,类似的操作“暗语”还有“浏览”“收藏”“货比”等10余种。
  按照要求,我们在15分钟内就完成了相关操作。商家审核完毕后,97元的商品款很快被返还。“刷手”怎么赚钱呢?我们查看账户后发现,这次操作“增加米粒15,消耗米粒2.25,实加米粒12.75”。消耗的米粒用于“支付给平台的手续费”,剩下的米粒可以被平台以0.4元/个的价格回收。
  阿里巴巴通过大数据追踪刷手的行为记录后发现,很多刷手都是兼职,既有真实购买并且评价的记录,又有疑似刷单的记录,很难做明确界定。有些职业刷手还盗用买家的个人信息进行刷单,也增加了追踪刷手的难度。“刷单+个人信息泄露”,让监管难上加难。
监管靠罚也靠“法”
  今年初,阿里巴巴起诉刷单平台“傻推网”涉嫌严重危害市场竞争秩序,向其索赔216万元。该案是全国首例电商平台状告刷单团伙案,目前尚未宣判。
  调查发现,在“傻推网”上注册后发布刷单任务的商家有3000多家,发布刷单任务32万余件,涉及刷单金额2639万余元,违法所得36万元。尽管当地监管部门对其处以8万元罚款,但阿里巴巴方面认为:“这不足以对其形成震慑,决定起诉‘傻推网’。”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认为,治理刷单现象,首先要加强处罚力度。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交通部门、航空公司的做法,对于刷单“见一起严查一起”,挤掉违法分子的盈利空间。同时,对于隐蔽化的刷单,要运用智慧化的监管手段,实现以网管网。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组织有关互联网企业组建“反刷单联盟”,共享反“刷单”信息,这对打击网络刷单行为是一个利好。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