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派出所可出具九项证明
部分承诺事项
推进产业强市提标提效提质提速
我市表彰科技获奖人员
普通护照收费降低40元
责任坍塌比“短命桥”更可怕
GPS定位扶贫干部
2017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责任坍塌比“短命桥”更可怕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新修的慈善便民桥在拆掉支撑桥的土方后2小时轰然垮塌!6月26日,陕西省丹凤县资峪沟村的这起事故让群众不得不怀疑桥是豆腐渣工程。据悉,这座桥是当地村民争取到的县慈善协会慈善便民桥项目,该项目由地方财政拨款5万元,修桥总费用在9万元左右,剩余款项由村民集资。     (本报昨日A14版)

  刚刚建好仅2小时就塌了,恐怕可以打破桥梁“最短命”的世界纪录了。不过,也幸亏塌得快,如果等到通行后再塌,不知有哪些行人、车辆会跟着遭殃。
  其实,该村的农民代表何玉民在施工时就一再提出了质疑。作为现场工程监管的他认为,工程用料存在问题,一车3000元的片石被换成了一车1200元的鹅卵石。事实证明,他的质疑并非多心。对此,我们不得不问:一名并不专业的农民代表都能发现问题,那些专业的监管部门为何会“失明”?
  很多时候,我们把事故的责任指向施工方,认为是施工方的财迷心窍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的确,这起桥塌事故中,施工方有逃不掉的干系,但是,又是谁给了这些施工者胆大妄为的底气?是谁让他们敢于无视桥梁质量,无视社会责任,而一心为财?笔者认为,当地监管部门的责任缺位也难辞其咎。
  按照丹凤县慈善协会副会长查义齐的说法,包工头刘某是他介绍的,刘某“桥修得很好”,而且“之前修了不少桥”。如此看来,当地对桥的验收更多的是凭经验。其所谓的“好”,恐怕也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垮塌而已。
  如果验收只是走过场,过程中又没有监管,甚至监管者与施工者还有私下的某种交易,桥的质量如何,也就不用多说了。
  桥塌事故的背后,查义齐认为桥是财政出资,实施主体是村上,应该他们监管,而不是丹凤县慈善协会;县财务管理局局长又认为是由慈善协会组织实施,负责监管;村主任称修桥的事情村里基本上没参与;县民政局局长更是声称没有听说过慈善便民桥项目。不难发现,多方的监管空白和相互推诿,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施工方的“肆无忌惮”。
  不论是村里还是慈善协会,抑或是财务管理局、民政局,如果有任何一方能够及时跟上,开工前能把好施工方的入口关,施工进程中能把好工程的质量关,修好2小时就倒的“笑话”也就能够避免了。
  一座简单的乡间小桥,一次看似偶然的垮塌事故,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既不简单,也不偶然。如果监管继续缺失,垮塌的恐怕就不只是这座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