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箱硬币”测不出一城道德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相似的新闻、相似的标题,最近两天,“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无锡、佛山等大大小小的城市。不论发生在哪个城市,“一箱硬币”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其相似,都是让人暖心的。记者发现,全国多地的“一箱硬币”背后是一个做自媒体的网络科技公司做的“道德实验”,零钱箱附近有人隐蔽拍摄和记录。 (8月2日《成都商报》)
不经意间,又被“套路”了。 笔者最初从网上看到突然出现在几个城市街头的“一箱硬币”时,第一反应便是:这是一次道德测试。而至于接下来又有更多城市“跟进”,“套路浅”的笔者还以为这就像曾经的“冰桶挑战”一样,各地在纷纷效仿、蔚然成风。殊不知,这是同一个公司在不同城市进行的测试活动,彻头彻尾就是一场商业营销活动。至于现场参与其中的人和所有的知情者、传播者,一不小心成了群众演员。 在测试中,“一箱硬币”放在街头任人自取,结果“出人意料”——并未被全部拿走,甚至还有人往箱子里投硬币。单纯从测试结果来看,效果似乎不错。而从各地转发的自媒体内容来看,内容大同小异,最终得出的结论多为市民很友善、社会很温暖,在全社会道德环境并不乐观的语境下,这显然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兴趣和传播的欲望。可以说,从营销角度来说,这次活动很有创意、很成功。但也仅此而已,如果强赋予其“道德实验”的使命重担,则未免小题大做、故作矫情。 首先值得的追问是:如此“皆大欢喜”的结果,可信吗?能反映受测者和受测城市的道德水准吗?显然未必。既然组织者是商家,为了呈现最好的传播效果,完全可能选择“报喜不报忧”,仅仅向公众呈现美好的一面,而将不和谐的“哄抢”画面删除。 再者说了,如果测试不是设定在公共场所,如果“一箱硬币”周围没有一双双有形无形的眼睛盯着,又如果放置的是百元大钞,结果又会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用任何暂时单一的场景去测试一个人的道德都是片面的,不同场景之下,人的反应是不一致的。换句话说,一个人能经受住考验,未必是因为定力太强,很可能是外部压力太大或者诱惑不够大。 现实中,每每提及“道德”这个宏大话题,人们普遍敏感。比如,当某地共享单车无序停放、横遭破坏时,就会有人跳出来指斥“国民素质堪忧”。如今,面对“一箱硬币”的“测试结果”,又会一边倒地高呼“国民素质好着呢”。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恰恰是作为此次“一箱硬币”测试城市之一的佛山,数年前发生过轰动一时的“小悦悦被车辗轧”事件,彼时路人的冷漠令人心寒,此时面对“一箱硬币”,却又表现得令人感动。如此,能说明什么呢? 此事的启发意义在于,对于任何一种所谓的“道德测试”,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必过于当真。不以善喜,不以恶悲,不要动辄对人心、人性和社会失去信心。须知,相比于执迷追问世界会不会好,更重要的是你要不要世界好,不要轻易为别人所左右,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定力?有了这份定力,自然也就不会被种种“道德测试”牵着鼻子走。而这,对于真正良善的社会道德的涵养,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