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兰生
在我们山东潍坊安丘地界活跃着一个由农民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体——《安丘市虹翔茂腔剧团》,它的注册法人代表是安丘市官庄镇小河口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李洪智。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原名周姑子,清康熙年间起源于山东胶南、高密一带,自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盛行。它以独特的音乐旋律和雷同于国粹京剧的艺术形式,使得广大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1935年至1944年间,具有艺术天才的安丘市官庄镇小河口村的李殿星逃荒要饭在胶南一带,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完全掌握了茂腔艺术的精髓,之后把茂腔带入家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茂腔开始盛行。此间在安丘,尤其是在官庄渠河之畔,出现了许多小有名气的茂腔艺人,诸如:小河口村的李长云,垛戈庄村的李德言、刘福斋,东利见村的范仲庆、姜世功,朱家庄村的苏之修、周廷明、周玉凤……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老艺人一个个相继离世,后继渐渐无人,加之“十年动乱”,使茂腔走向低谷,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解体,由于当时反“四旧”,戏剧道具、服装等都被焚烧,茂腔即将销声匿迹。 “十年动乱”后,随着1977年拨乱反正,茂腔又迎来了新的生机。生机虽然有了,但要兴起谈何容易?因为随着大包干政策的落实,没有一个团体和个人为之买单。尽管2014年4月份山东省出台了一项由政府买单,一村一年至少一场戏的惠民工程,但在由于种种原因,这笔钱只能用来维持全市唯一的一个专业剧团(安丘市京剧团)身上,业余剧团仍然没有依靠。 一个团体或者个人,只要目标明确,任何困难都是会被克服的。安丘市共有成型或半成型剧团23个,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办团宗旨,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是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为了茂腔这一非物质文化在我们安丘有所传承?还是为了向政府伸手,为了借机求利发财?这是对每一个民营剧团的考验。唯一能经得住考验的是:安丘市官庄渠河畔的虹翔茂腔剧团。 安丘市虹翔茂腔剧团始建于2008年冬,法人代表李洪智。 李洪智为人朴实、忠诚,做人低调,从小受到隔壁李殿星及其后人李长云等先辈的熏陶和启蒙,使他酷爱茂腔。眼看茂腔走向了低谷,心中不安。1996年,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李长云退休回家,多次鼓励李洪智成立茂腔剧团,做茂腔剧团在安丘的传承人,从此激发了他那早已萌动的心。李长云表示要做好此事,必须为人公道、厚道,不能图名,不能为私,因为没有谁是靠唱戏起家的,要有一个正确的立意和心态,不然难当此任。现在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李洪智从2008年开始,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剧团上。以他村为轴心,从周围十几个村中选取有基础的文字人才和曲艺人才,尤其是当过教师、有乐理常识、善于演奏的周云平、窦学信二位老师以及农民二胡演奏骨干窦学礼先后进入剧团并为剧团出谋划策,从外地聘请导演,自费制办道具、舞台、服装,投资近30万元。从2016年至今又投资20万元,排演新剧目《十字路口捡个妈》和《马兰花》,为全市的15处敬老院全部义演一遍,为十几个村庄义演十几场,都收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良好效果。 到如今,成立时间不算长的虹翔茂腔剧团每年都为周边群众义演60多场,排练中使用的道具等一切费用都是由李洪智一人负担。有人称李洪智的家人极力反对他成立这个剧团,因为担心的不仅仅是投不完的资金,更担心的是他那患有心脏病的身体。他向家人解释道:“我一生勤俭持家,生活简朴,坏毛病没有一点,妻子、孩子我都对得起你们,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做出了一般人都做不到的贡献。现在我已年近七十,已是古稀之年,还在潍坊打工挣钱,你们不能限制我这仅有的一点爱好,因为我还肩负着前辈人对我的嘱托和期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积德行善,为后人做事我心甘情愿。”这是一段多么纯真而感人肺腑的自白啊!这种无私奉献感天动地,这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全团山下,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利用田间劳作后的业余时间排练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多个剧目,深受百姓欢迎,使得虹翔茂腔剧团日日发展壮大。2012年参加潍坊市首届群众汇演荣获优秀作品奖和表演二等奖;2016年10月1日获潍坊市群众文艺汇演比赛优秀团队奖;2017年5月6日参加了山东省在黄岛举行的首届茂腔比赛,获得三等奖;2017年7月21日又参加了潍坊市第二届群众文艺汇演(没出名次表);2017年底与2018年春将参加济南和北京的文艺汇演。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我们相信,安丘市虹翔茂腔剧团一定会在李洪智的带领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克服资金短缺,业余时间紧缺,装备奇缺等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的虹翔剧团的前景一定更加辉煌,渠河畔这种民间艺术一定会在齐鲁大地上扎下坚实的根,结出丰硕的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