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了解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拟研究出台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关工作的指导。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实施明厨亮灶的餐饮服务单位占持证总数的27.52%,多数餐饮企业不愿意实施明厨亮灶。 (9月8日《北京晨报》)
可以说,从“厨房重地闲人免进”到“明厨亮灶”,这确实是食品安全的一大进步。 不过,对于明厨亮灶,有些商家却不像消费者一样充满热情,而是刻意避之。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窍门。”部分商家之所以如此害怕亮出厨房,是因为心里有鬼,只好如此“小心谨慎”。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明厨亮灶能增加对餐厅的食品安全信任。其实,对于明厨亮灶的好处谁都懂,但真实的心态是,很多餐饮企业对自己的卫生的确没什么信心。很多餐饮企业的后厨确实存在脏、乱、差等见不得人的问题,由于害怕“家丑外扬”砸了招牌,便视明厨亮灶为洪水猛兽,拒绝消费者监督。 这种心魔不除,明厨亮灶恐怕就难以敲开这些商家的大门。因此,国家要推广明厨亮灶,不妨先尝试着治好商家的心病。 首先,要转变商家对明厨亮灶的误解,把它当成金字招牌,而非洪水猛兽。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向亮出后厨的商家发一个招牌,并加强宣传,让商家尝到明厨亮灶的甜头。 其次,要加强消费者对明厨亮灶重要性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北京两家海底捞被爆出卫生问题后,仍然有不少消费者排队等着进店用餐,火爆程度仍然不见减弱。消费者不拿食品安全当回事,更不会在意后厨是否亮起来,如此一来,商家便无所畏惧,对明厨亮灶不“感冒”。可见,相关部门该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让他们用脚“投票”,别把用拒绝监督来遮掩问题的餐厅惯坏了。 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对自己要提高要求,不能再按照老眼光去看待卫生问题,思维模式该有所改变。而这个改变,需要外界的提醒和推动,包括明厨亮灶。 当然,“明厨亮灶”仅是维护商家食品安全的第一步,消除“后厨痛点”还需监管发力。食品安全不能仅仅有“最后一公里”的透明后厨,也需要透明的原材料采购、运输和销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同时,还要发动媒体、消费者形成全社会的监督力量,让餐饮行业的后厨彻底暴露在阳光下,让消费者不仅看着放心,更能吃着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