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中医课不等于培养“小郎中”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教材编写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医药管理局牵头。面对中医晦涩难懂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课程为辅修,课程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 (9月14日《新京报》)
不可否认,相比于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医文化进校园”引发的争议更多些。此次浙江省推行“五年级小学生开中医课”,“很自然”地又引发了一些人的“本能反对”。有人担心“中医晦涩难懂”,超出了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请问,咋不担心学外语会听不懂?有人担心如果不是“老中医”主讲,效果堪忧。请问,难不成物理课就得物理学家才有资格讲?还有人担心学生没兴趣,再请问,真正问过孩子了吗? 说到底,由于“课程为辅修,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反对者最大的担心在于此举挤占了孩子考试课程的时间。换言之,如果将其列为与升学挂钩的必修课程,恐怕更多人就不是反对,而是力挺了。所以,如果只是站在升学考试的立场,这当然属于“无用”之举。但从“大教育”的角度审视,“中医文化进校园”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重任,与教育这一“百年大计”的使命责任相契合,可谓善莫大焉。 一者,从中医药知识的应用角度看,让中医药走进校园,不是培养“小郎中”,而是通过科学认知更好地理解健康,教给学生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材中有一章节文末的“想一想”提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面色苍白,你认为她哪个脏器可能出了问题?小明同寝室的同学咳嗽刚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学吃剩的中成药拿来吃,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试问,早点让孩子接触这些实用性极强的常识问题,求得一技傍身,有何不妥呢? 二者,从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一分子的角度,其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接受。无论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观,还是“阴阳平衡”“和合致中”等哲学智慧,都值得人们反刍咀嚼,也应该让孩子们早日接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