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6月河北邯郸市市直学校教师公招中,王芬等人因语文教师岗位所列12个专业中不含“对外汉语”,只有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而遭“淘汰”。日前邯郸市教育局回应称,《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分类参考目录(试行)》中,“汉语国际教育”和“对外汉语”新旧专业并列,但用人单位没选“对外汉语”,只选了“汉语国际教育”,“这次的话只能这样了,下次我们再征求学校意见,给学校建议。”(12月14日《法制晚报》)
寒窗苦读十几年,修来了一份本科学历,但却因为专业改名而被拦在公招大门之外,这几名考生的心情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新旧版专业虽名称不同,但可视为相同的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应被同等看待。对此,《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分类参考目录(试行)》也作出了明文规定。只要查阅这份目录,就能还考生们“清白”,然而用人单位只认毕业证这个“死理”,何其刻板!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第6条明文规定: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即便用人单位前期工作不到位,在求职者反映后,当地教育部门应及时介入,仍可还考生参加考试的权力,弥补他们的损失。 然而,邯郸市教育局又是如何亡羊补牢的呢?他们只顾把责任甩给用人单位,一句“这次的话只能这样了”彻底断了考生的念想,丝毫没有改过自新的意思。 邯郸市教育局这种拒绝的姿态,并非是一种“公事公办”。若是真的“公事公办”,就应该给学生以面试的资格,就该主动向用人单位说明专业变化的原委,就该在过渡期主动宣传专业目录,又岂能墨守成规、将责任推到用人单位身上? 既不未雨绸缪,也不在事后及时弥补,这种“只能这样了”的语气实则是不作为和对求职者不负责任的托辞。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放弃职守的懒政,要么是怕麻烦,不愿意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要么是缺乏担当,不敢、不愿也不能承担起沟通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单位聚人才、为人才找平台。 如今,教育部将加大对新版专业目录的宣传力度,河北省人社部门也建议用人单位招聘时尽量按专业大类设置。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确有必要,但若邯郸市教育局不根除懒政思维,效果恐将大打折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