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秀娟 女儿3岁时就准备让她学一门乐器,最好是钢琴。5岁那年,带她转了几家琴行,她先说喜欢琵琶,准备交款时,又说喜欢古筝。当时跟她讨论过,这是自己选的,决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7岁开始学弹古筝,每周一小时。不坐在古筝前母慈子孝,一开始练习就鸡飞狗跳:从说好的每天练一小时减为半小时,最后减到20分钟仍不情不愿;从缠指甲就开始磨蹭,几个指甲要缠十几分钟,看得我怒从心头起;弹不了几分钟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要不就是哪儿不舒服……我训几句她嬉皮笑脸,我发火她就满腹委屈眼泪汪汪,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她上初中。搬家时问她古筝还要不要弹下去,她说当然要弹,我们又一次信了…… 现实是,上初中后科目多了,一直放在她房间外面的古筝自此蒙尘。她的目光连半秒都不曾停留在古筝上,而二次元风格的画她可以几天就完成一张,时时摘抄古诗词也是乐此不疲——我们终于明白,接连几年在边上连吼带引诱带镇压的结果就是——古筝在她心中无立锥之地了…… 女儿初学古筝时她爸爸想的是:几年后学有所成,她弹《高山流水》,我在边上跳舞,他品茗听曲赏歌舞……哇,画面太美让人不敢相信——的确是没法相信,估计他这辈子只能想想了。 当初的当初,我们想过很多,女儿出生前选择胎教音乐时就费了些心思,世界名曲:钢琴曲、小提琴曲、萨克斯,中国十大名曲: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箫,经典唐诗宋词儿歌……每天早晚按时听,结果就是十几年后那些CD都放在车里,在路上我可以随时听,女儿对这些始终无动于衷。都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那么这些CD唤醒的是什么?转头看女儿,出生时51厘米,现在172厘米,不过13年,每天吃得香睡得沉,爱笑爱玩爱闹,基本上全都是按她自己喜欢的路数向前走,德智体美劳也算是均衡发展,挺好的,虽然与我们曾经设想过的样子不太一样。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古筝实在不愿弹就收起来吧。不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生命轨迹不可预设,我们想要的喜欢的曾经求而不得的,在起点时任由我们尽情设计,起程后就只能由你自己奋力向前,我们的想象归我们,你喜欢什么自然有你的理由和自由,就像如今的我们也没有做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曾经想要的那样。最后说一句:你的选择要由你自己坚持下去,我们会尽量少叨叨多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