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之后,天气稍微凉爽了一些,一些人开始想着进补了。不过,市卫计委专家表示,现在刚刚立秋,还不适合进补。
暑气未消,健脾祛湿 每到立秋,受“贴秋膘”等习俗影响,人们往往放纵食欲、大吃大喝,这样容易导致脾胃受伤,加重“湿气类”疾病。然而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适合立秋节气之用。平时,我们可以多喝些三豆汤(绿豆、红小豆、黑豆),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同时,立秋后暑气尚未全消,湿气仍旧偏盛,人们多发与暑湿相关的关节炎、胃病、腹泻、皮肤病、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立秋养生,应早睡早起,使肺气舒展,防止收敛太过。 预防秋燥,少辛多酸 根据节气特点,立秋后的养生重在养肺润肺。 燥气伤肺,耗人津液,其实预防秋燥,不仅要多喝水,还要从饮食方面来调养。 立秋后,有人用冷饮来压制秋燥,这种做法并不妥。立秋后,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尤其是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 饮食应以“少辛多酸”为原则,选择口味清淡、润肺养血的食物。应少食葱、姜、辣椒等辛辣食品,因为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如果再吃辛辣食品,对肺部的健康不利。可以多食酸味水果、芝麻、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这些食品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功效。 刚刚立秋,不宜进补 刚立秋时,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不适合大量进补。经过炎夏之后,人的脾胃功能有所减弱,要注意调理脾胃,生津润燥。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进食过于滋腻的补品,会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立秋后,天气会逐渐由暑湿转为秋燥,而秋燥容易引起肺炎。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平时,除了可以做些穴位按摩外,还要注意空气流通,早晚凉爽时多锻炼身体,尽量保持饮食清淡,提高身体免疫力。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居室干净整洁,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记者 邓永杰
|
|